閒不下來的人,都是覺得生活有趣的人
那天跟一個朋友聊到我最近的生活,他聽完後只有一個結論:「你真的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。」
我當時心想「是嗎?我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嗎?」
仔細想想好像真的是這樣,畢竟我最近除了露營、育兒、、健身、寫作外,又加了養狗、養柯爾鴨、玩水族、種菜、種鹿角蕨等等休閒,而且都有意把這些當成副業來經營。
從這角度來看,我好像真的放滿多線的,客觀看起來,我好像真的有閒不下來的表徵。
那麼,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「閒不下來的人」呢?
首先冒出的想法是,從結婚開始。
我在婚前對於結婚生子其實沒有特別的想法,我認為人到了某個年紀就會結婚生子,但不是因為我很期待或是怎樣,只是單純覺得「應該」這麼做而已。
結了婚以後,就有種被推著跑的感覺,很快小孩就要出生了、很快就買了房子、小孩一下子就長大了,真的是沒有閒下來的機會。
我覺得這個真的是一個動力,即使你還沒準備好,你不知道怎麼當一個丈夫,你不懂怎麼選房子、你更沒當過父母,但在做中學,雖然伴隨一些挫折,也讓你的成長更迅速。
接著我又想,那我結婚前真的是「閒得下來的人」嗎?
好像也不是,只是我之前閒不下來的表徵不同而已,仔細一想,我從小就閒不下來,所以我作業總是寫得很醜,急著趕快去玩,找鄰居玩、看自己喜歡的書。
後來上了大學自由了,也是每天急著打電動,當時印象很深的是,剛上大一時高中同學來找我,我們分屬兩個不同學校,而他從半小時車程外的東海大學來找我,我聽到他要來很高興,便說「你可以幫我買一塊雞排來嗎?」
朋友騎半小時車過來,我連出去買塊雞排都沒時間,因為我正在出團。
只是當時沒有人會說我這叫「閒不下來」,可能會稱之為「急性子」或「電玩狂熱」等等。
大家好像對「有產值」與「沒產值」的行為有差別待遇,做有產值的事,評價就是較正面的「閒不下來」,反之則都是偏負面的評語。
不過換個角度想,這也代表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。
有些人會說「我都不像你那麼上進,平常就只會滑滑手機、追追劇而已。」但其實這些行為,也都是「閒不下來」啊。
你跟羨慕的那些閒不下來的人,其實沒什麼不一樣,差別是你無聊時想到滑手機追劇,而他們找到一個可能會有產值的興趣而已,不同於結婚生子所給的動力,賺錢本身就是一種動力。
所以,如果你覺得利用一些時間來做一些有產值的事,是你希望達成的目標的話,那其實很簡單就兩個方向:把原本興趣變成有產值的,或把有產值的事變成興趣就好啦。
例如你喜歡追劇,追完劇再看看別人的心得,有那種深度剖析的更好,如果太深讓你看不懂,也可以加一些心理學、戲劇專業知識的書,等你看懂了這些深度剖析文後,你再看別的劇肯定可以理解得更深一點,接下來,你可以試著自己寫一篇心得文。
寫心得文po上網,不一定能真的成為「有產值」的事,但光是讓你把喜歡的劇看得更透,不就是個值回票價的事了嗎?這樣不就是把興趣變成「可能有產值的事」了嗎。
另一種方法則是在生活中尋找機會,坦白說,如果不是柯爾鴨一隻這麼貴,我也不會想養想繁殖;如果全聯的生菜不是一小把賣200元,我也覺得種菜一點也不有趣,但這些有產值的事,當做一些投資來投入,慢慢的真的會養出興趣來。
雖然我敢說,最後這些因為產值做的事,還是會變成「可能有產值的興趣」,因為你投入未必能回收,可能越陷越深。
「可能有產值的興趣」要變「有產值的興趣」,肯定需要費一番工夫,堅持也是必需的,不過,你不覺得這樣的生活,比較有趣一點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