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怎麼說,孩子會聽 vs. 如何聽,孩子願意說》

你知道嗎,孩子成長過程中,總共會經過三次叛逆期。

除了惡名昭彰的青少年期外,2~4歲會經過寶寶叛逆期,俗稱不要不要期;另外一個就是兒童叛逆期,俗稱貓狗嫌。

我兒子現在小二,就是在兒童叛逆期,不知道從哪學了很多酷酷、但不太乾淨的語言,整天表現出一個小大人的樣子,對父母說的話也越來越有意見,著實令我們有些苦惱。

偶然的機會下,我拿起了書櫃上的一本實體書《怎麼說,孩子會聽 vs. 如何聽,孩子願意說》。

這本書是我在小孩剛出生時就買的,後來也沒翻開來過,雖然有看教養書,但因為都轉去看電子書了,這本書就這樣被遺忘了七年左右。

想不到一翻開來,真的就是這所需要的,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共時性吧。

如果在前幾年翻開這本書,我可能不會有什麼感覺,也不會有這麼高的評價,至於現在,在我看完這本書後,翻到書本封面看到大大紅色寫著「教養的聖經」,我心裡想著真是實至名歸。

到底這本書有多厲害,跟著來的介紹來看看吧。

如果要概略的分出2種教養方式,可能是誇讚打罵吧,一個被稱為正向教育,後者則是給人負面形象,因此大部分的父母,在一開始都會選擇正向教育。

但總是會到某個時刻,會發現用講的是沒用的,最後很多人會轉向打罵,因為這方式有效,而且效果很即時。

我想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抓到正向教養的精髓,從這本書裡我學到的是,其實孩子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,他們也有意願要做對的事,但常常不知道什麼是錯的。

舉例來說,你要求孩子起床就要刷牙,他們在學校也聽過、牙醫也講過,因此他們知道這是你們大人所謂「對的事」。

但他們不懂的是,為什麼我一定要起床刷牙,為什麼不是吃完早餐再刷牙,一天刷一次牙有什麼不對嗎。

上面這幾行文字,可以是一個問題,也可能是反抗的手段。

如果你做著早餐,孩子跑來說他想晚點再刷牙,你心想晚點都要準備出門了,哪還有時間刷牙。於是你平心靜氣地跟他說「我們規定是起床就要刷牙喔。」

但接著,孩子開始問「為什麼」、「我在學校也會刷啊」、「等一下吃完早餐再刷不就好了嗎」,你心中那把火可能就燒起來了,最後往往就用爭吵結尾,你霸氣大喊「給我去刷牙就對了」,事情才終於告一段落。

這就是前面說的,從正向教育變成打罵教育的過程。

利用書裡知識,我們來看看中間發生了什麼事。

事情是這樣的,孩子早就知道規定是起床就要刷牙,但他心裡有很多疑問,因此他想知道他在「刷牙」這件事上,他的判斷是不是對的,也就是早上只要有刷牙就好了,飯前或飯後刷其實都可以。

而你雖然語氣平緩,但開口就是一個「規定」,孩子心裡想的是,還用你說,整天都是規定規定,為什麼我非照規定來做不可?

後面的「為什麼」已經不是真心想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了,而是一個反抗手段,潛台詞是「我就不信這規定這麼無懈可擊」,這規定不合理,我要來挑戰它。

大人在定規定時自己想了很多,認為這是最優解:因為早上起床時間最多,而且刷牙完順便洗臉精神會好一點,最後早餐吃不完還能帶去學校吃。反之如果吃完早餐再刷牙的話,吃早餐時可能沒精神,而且時間不夠就來不及刷牙,這些都是問題。

但孩子不喜歡的是,他整天都只能按大人說的做,當他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時,總是被一口否定。他們不知道大人原來想了這麼多,只看到「規定」,而且是「大人的規定」

如果要換個做法可以怎麼做,核心觀念就是聽聽孩子怎麼說。

首先,如果孩子跟你說他晚點才要刷牙,你可以先停下手邊的工作,問他

『你想晚點刷牙啊,為什麼?』


「因為早上水很冰,每次洗臉都很不舒服。」


『這樣啊,因為水實在太冷了,如果可以讓水溫一點就好了。』


「對啊,而且我每天在學校,還有晚上睡覺前都有刷牙了,老師教說飯後要刷牙,起床不是飯前嗎,吃完早餐再刷才對吧。」


『你很認真思考過呢,我想問題在於我們每次吃完早餐都要趕著出門,如果改到飯後刷,怕會常常忘記呢。」


「那這樣好了,你以後早10分鐘起來做早餐,這樣我們就不會這麼趕了。」


『我們不如列出幾個可行的方案吧(拿出便條紙),你的提議是我提早10分鐘做早餐,而我覺得早餐前刷牙洗臉你精神也會好一點,我們都先寫下來,還有嗎?」


「我吃早餐可以快一點,吃完再上去刷牙洗臉換衣服,這樣也不會影響到出門時間。」(寫下來)


「如果水不要那麼冰,我其實也可以先刷牙啦。」(寫下來)
……


『好了我們現在有好幾個選項了,我們先看看哪個不好吧,我不想提早10分鐘起床做早餐,這樣我會很累,我們先拿掉。』


「我不想用冰水洗臉。」


『那我們剩下兩個選項,一個是預留時間刷牙洗臉換衣服,另一個則是用溫水洗臉,這兩個我都可以接受,你覺得呢?」


「嗯…我也都可以,但老師都有教要飯後刷牙,所以我覺得吃完再刷比較好。」


你可能會想,這樣也太花時間了吧。

不過這樣的狀況通常只有一天,而如果這件事沒處理完,之後你仍然要三不五時跟孩子爭執刷牙的事,這樣想起來並沒有比較花時間。

重點是,常常最後的定案並不會是你本來想的「最優解」,你的最優不是孩子的最優,雙方一起找出一個都能接受的解方,才是親子關係的最優解。

其實孩子都知道怎樣是對的,重點就是不要一味否定他們的想法,並引導他們去思考。

當你停下手邊的工作,認真聽他們怎麼說,而且還拿出紙筆慎重的抄下來,更重要的是,不管是大人或小孩提出的選項,都被放在同樣的地位來討論,這些動作就會使孩子覺得他的意見也很重要,進而展現合作的態度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