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如果尼采是獨角鯨》世界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壞?

聽到尼采這個名字,你大概會知道這是跟哲學有關的書,但為什麼是獨角鯨,這可就相當耐人尋味了。

其實這是本探討人與動物到底有什麼地方不同,舉例來說,人肯定是有”意識“的,那動物呢?狗有意識嗎?雞有意識嗎?蚯蚓呢?

有些人把”意識“的領域限縮得很窄,認為只有人類是有”意識“、”智慧“的。問題來了,要多窄才能把人類單獨框列出來呢?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標準,那人跟那些”無智慧動物”最大的差別又在哪裡呢?

不管怎麼界定動物的意識,相信大家都不會反對,只有人有辦法做出汽車甚至火箭,只有人類會了解宇宙大爆炸的起源,在我們的想像裡,再過幾萬年可能也不會有其他動物能做到這些事。

《人類大歷史》把現存人類能脫穎而出的關鍵解釋為”說故事的能力”,因為有家庭、國家、全球這些虛擬的社會制度,我們才有機會合作達成一些成就:做汽車需要合作、造火箭也要合作、探究太空的奧秘更需要大量的合作。

但在那之前,人類其實已經展現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了,那就是問“為什麼”的能力。

動物會知道把種子放到土裡,過一段時間會長出食物出來,但只有人知道要每天澆水,因為了解種子為什麼會長成食物,中間需要哪些照顧。

這個為什麼繼續下去,就會變成每天要澆多少水、什麼會影響植物的成長、為什麼西瓜會有籽之類的,精緻農業與基因改良的概念就出現了。

同理,在其他領域也是一樣:為什麼這塊石頭可以滾,那塊石頭不能滾,最後就發明了車子;為什麼鳥可以飛,最後發明了飛機。

但這些為什麼帶來的都是好處嗎?來看看「尼采」的故事吧。

德國哲學家尼采晚年深受精神病之苦,一般相信他的精神病是對”為什麼”太過執著:為什麼我會出生在這個世界上、面對必然的一死,我為什麼要做現在這些事、人追求的是留下永恆的存在嗎?

你應該會同意,其他動物——例如馬是不可能想到這些問題的,牠們可能會有情緒,但想的可能是怎麼做才會有食物吃。

晚年的尼采既希望自己像馬一樣愚昧,這樣就不用受存在的意義苦惱;但另一方面又同情馬愚昧得無法思考,書中認為尼采的認知失調就是由此而發。

如果尼采不是人,而是一頭獨角鯨,那他肯定不會精神失調,另一方面,尼采的思想對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來說是不可或缺的,如果尼采是頭獨角鯨,那二次大戰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呢?

《如果尼采是獨角鯨》就是這麼具有想像力的一本書,如果你對人類與動物有什麼不同感興趣;如果你想知道人類道德為自己帶來了什麼後果;如果你對人類的意識感興趣,這本書是必讀的好書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