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險管理,就是先想「萬一」

在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裡,主角一次想在壁爐把房子弄暖和前,去超商買個東西,路上突然想起自己好像沒有放隔板,但心想「應該不會有事」,結果回來已鑄成大錯。

如果這次真的沒事,就只是他眾多生活日常的一部分,是因為在很偶然、很多巧合匯聚的情況下,才成為刻骨銘心的記憶。

這個意外就是「萬一」,我們不可能什麼事都花時間去處理,像是少帶一支筆,可能不值得多花一小時回家拿,大不了再買一支。

只是如果我們承擔不起那個「萬一」,就得更加注意一點。

在投資裡也是一樣,我們會從一些地方學到自己的理財知識,可能是書裡、家人、網路或是這裡,而你學了以後會有自己的投資心法,或者稱為紀律。

例如你的心法是定期定額、持續買進,而你大部分也都是這麼做,但這次有身邊的人信誓旦旦跟你說,有一個千載難逢的內線消息,這次少說賺50%以上。

你很心動,覺得不跟的話,「萬一」如他所說,那自己肯定會非常扼腕吧。

你覺得自己承擔不起這個萬一,於是決定還是要跟,現在問題是要跟多少。

要先放5%試水溫嗎,雖然這是信任的朋友,但你還不知道他在股票界的實力;可是如果賺50%也才增加2.5%的資產,還是放個20%呢?還是乾脆全部轉投這檔股票,等獲利完再轉回長期投資?

如果你是這樣想的,你最後肯定會放頗大的部位在這支股票上,尤其是如果在你買進後,股票卻反而下跌時,你可能會攤到超乎你的預期。

其實這個想法從前提就是錯的,你絕對承擔得起沒跟到飆股這個「萬一」。

因為你既然是做長期投資,應該是以能在年限裡達到你目標去做規劃吧,既然可以符合你的需求,又何必要急著超越呢?

反過來想,另一邊的「萬一」你承受得了嗎?

萬一這支股票賠光了呢?別說不可能,如果這支股票準備爆出大問題,真的有內線的大股東準備出貨時,可能就會放出假內線誘騙投資人進來哄抬股價。

「萬一」你放了20%的部位卻賠個精光,你需要25%的報酬率才能回本,等於你指數投資損失了4年以上,「萬一」你在攤平的過程中部位又更大了呢?

下跌50%的部位,需要上漲1倍才能回復,你又有多少時間可以彌補這個錯誤?

答案很簡單,你承受得了沒跟到飆股這個「萬一」,但承受不了血本無歸的「萬一」,要怎麼選應該很清楚。

如果今天你跟的股票只是小漲小跌,那就會成為你眾多股票日常的一部分,在很偶然、很多巧合匯聚的情況下,才會成為刻骨銘心的記憶。

但我們絕對不希望在任何地方留下負面且刻骨銘心的記憶,所以,在做重大決策時,先想想各方面的「萬一」吧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