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票不是炒作,從「空中樓閣」與「磐石理論」來看
股票都是炒作嗎?
股票背後都是一家家公司,你很難解釋為什麼這幾個禮拜,一些大家興趣缺缺的公司突然變好公司了,台積電、聯發科本來股票已經停那那裡很久了,突然就變成很會漲的股票。
當然,最近發生了不少事,例如CPI有趨緩,聯想到降息,而降息又聯想到資金變多、流動性變好。
但講到資金,不就是炒作嗎,大家錢沒去處所以拿來炒股票。
有些人會拿「股票都是炒作」來規避他們做基本面研究的責任,因為只要這麼想,就只要看最近的新聞、拿技術線圖來通靈一下就可以買賣了,虧錢還可以怪一下主力呢。
但再怎麼說,這些錢還是自己的錢,我的想法是股票當然有炒作的成分,但那些是你無法控制的,你只能專注在可以控制的地方,執行久了你可能會遇到主力來送幸福。
主動投資分成兩派,我指的是比較古早、傳統的那種。在《漫步華爾街》分為「空中樓閣」與「磐石理論」。
前者認為一支股票能漲到什麼程度,是跟有沒有人願意出更高的價格買,也就是有沒有「更大的傻瓜」,就像可以浮在空中的樓房一樣。
後者則是認為股價最終會回到基本面定價,你可以想像是地基,地基夠大夠深,你才有可能蓋出大樓,否則蓋不了多高就會因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而倒塌。
這兩種方式各自發展許多不同流派,但你都可以找到這兩個老祖宗的影子。
以前如果是學理工的朋友可以這樣理解,有一些公式是可以推導出來的,有些則是經驗公式。
如果是材料性質穩定的像鋼構、混凝土這些大致上用一般理論公式;而流體力學、土壤力學則有大量的經驗公式。以前最受不了後面這2個科目了,因為你只能死背經驗公式跟常數。
應用在投資上也差不多,因為你要知道各種技術型態之後會發生什麼事,有的型態長很像,在書上可以指出細微的不同,但實際應用根本就是模稜兩可。
我還是比較喜歡理論公式,雖然也是有需要背的東西,但因為相當簡單,在股票上就像本益比怎麼算、營收、EPS、合約負債代表什麼之類的,負擔不會太大。
而之後可以用這些”公式”去推導出很多東西,再用真金白銀去實驗,因為你有理論做為基礎,所以失敗的機率也會比較低。
就像許多歷史上的科學家一樣,有些偉大的發現完全是場意外,但在這些意外背後,他們長久以來也是有穩定產出也是重點。
例如居禮夫人發現鐳是場意外,但在那之前他已經研究出無數的知識,這讓他有工作及收入,才能支撐到那一天。
就像你買任何股票,都有因為炒作而一飛沖天的機會,例如兩年前的GAMESTOP事件,但你不能一直期待這種意外可以養活你。
那什麼可以養活你呢?每一家公司每年會賺錢,不管是EPS上漲帶動股價上漲,或是配發股息的方式,這些才是你可以穩定產出的來源。
用基本面分析篩選出穩定成長的股票,或是直接投資指數,可以幫你養活自己,你才有機會等到驚喜來的那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