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奧本海默》—拒絕參與政治的懲罰之一,就是你會被比你差的人統治

《奧本海默》應該很多人看過了吧,最近終於有時間去二輪戲院把這部電影看完,真的是不負盛名,本來看下午一點的場次,很擔心自己會睡著,結果從頭到尾完全沒有睡意,真的是很精采的電影。

因為這部片已經上映很久了,這篇文章就不避雷了,這部電影的主軸當然是奧本海默的一生,還有他的功與過,不過諾蘭的電影一向很有深度,我對奧本海默的生平並不了解,不過從這部電影裡看到三個深具啟發的點。

首先是「墨菲定律」的啟發。

在電影裡提到,他們研發原子彈的過程中,有一個計算是一旦啟動了核分裂,分裂將會停不下來,最終會燃燒整個大氣層,也就是全人類將會滅亡。

最終他們推翻了這個計算,說是計算有誤,改正這個錯誤後,大氣層燃燒的機率”幾乎為零”。

當奧本海默說道,他希望機率是零而不是幾乎為零,同事答道,這就是理論的極限。

這是什麼意思,意思是到底是不是零,只有做了才知道。

但從統計學我們知道,如果你進行一個小機率的實驗,只要次數夠多,這個情況是必然會發生的。

這裡的燃燒大氣層也是未來人類自我毀滅可能性的隱喻,你可以說”理論上”軍備競賽既然走到可以毀滅全人類的地步,那大家自然會尋求一個協議,禁止所有人使用這項武器,因為使用這項武器對自己也沒有好處,等同自我毀滅。

但這個理論上小機率的事,看起來真的如墨菲定律所說的,人類毀滅再也不是幾乎不會發生,而是必然會發生,只是何時而已。

為什麼會這麼悲觀,因為「墨菲定律」的原話是:「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,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,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。」

再來是「道德風險」的啟發

曼哈頓計畫開始執行時是有其急迫性與必要性的,因為德國納粹的目標是種族滅絕,如果讓他們率先取得大規模毀滅性武器,後果肯定很嚴重,為此,美國需要迎頭趕上。

但隨著德國戰敗、希特勒死亡、甚至後來日本經歷東京轟炸已實質戰敗,進行曼哈頓計畫的必要性一次比一次低,為什麼這個計畫沒被中止呢?

原因就是「道德風險」,意思是如果做決定的風險是由別人來背負時,這個決策機制就有問題。

在每次情勢變化過後,其實他們都討論過要不要繼續曼哈頓計畫,而最後的決定都是繼續,連要準備試爆前遇到惡劣天氣與先導實驗失敗,他們仍然決定要繼續。

為什麼?因為這個計畫是最高機密,有權決定中止或繼續這個計畫的人,就是身為其中,為此負責的人。

對奧本海默,或軍方的格羅夫斯上校來說,這個計畫的失敗跟他們個人毀滅差不了多少,既然如此,何不拿全人類的命運來押注呢,反正也沒什麼好失去的了。

在這裡要特別講一下,我並不是說上述兩個負責人是冷血、明知可能招致毀滅還一意孤行的人,在我看來他們兩個比較像陷入隧道效應。

奧本海默想為他的理論找一個代表實作用途,而格羅夫斯上校想要早日升官,在歷經多年的努力後,離他們的目標都只有一步之遙,與其說他們是不顧全人類的風險,倒不如說他們根本沒注意到。

平心而論,任何人在那樣的情況下,可能都會做出一樣的決定。

最後則是「政治」的啟發,你不想碰政治,但政治偏偏會找上你。

奧本海默心心念念都是他的理論要怎麼實用,雖然劇中有些同事把他叫作「政客」,但我認為他其實根本無心政治。

因為他跟政治保持疏遠,所以他不知道,對美國人來講,打擊納粹只是次要目標,防範蘇聯才是主要目標。

在劇中,奧本海默多次把蘇聯叫成美國的「盟友」,在當時這是官方說詞,但每個聽到這句話的官員都像倒抽了口冷氣。

身為猶太人,他不明白為什麼共產黨會比納粹可怕;正如美國人也無法了解,猶太人為什麼對共產黨會這麼沒有戒心。

在戰後,美國官員想獨佔原子彈的技術,於是立法禁止同位素出口。但許多科學家反對這項法案,因為同位素不只應用在原子彈,其實也是醫療必須品。而奧本海默站了出來,狠狠羞辱了這個官員,在政治上樹立了敵人,也種下他未來安全許可被撤銷的種子。

奧本海默就像現代、西方版的杜甫、蘇軾,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口舌,又對政治太過冷漠而受苦,你可以說他們清高吧,但就像柏拉圖說的:「拒絕參與政治的懲罰之一,就是你會被比你差的人統治」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