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讓天賦自由》—童年被教育抹殺的天賦,成年後試著找回來吧

你不一定知道自己的天賦是什麼,但我們至少要知道,不是只有會讀書才叫天賦。

《讓天賦自由》這本書是英國學者寫的,令我驚訝的是,英國人的教育其實也面臨到了一樣的問題,那就是太偏重智育的發展。

大家可能也有這種經驗,國中的美術與音樂課永遠是看得到吃不到,因為都拿來上數學、英文了,風氣最盛的時候連體育課都差點被搶走,還好全班大力反對才作罷。

因為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,會考的才是重點科目。

我正好是比較擅長會考試的項目,所以在這種環境下生活如魚得水,但有些人沒辦法這樣,因此我的評價就會比較屬於「會讀書」、「聰明」的。

但仔細想想,什麼時候聰明等於會讀書的同義詞了,如果你從小拿到琴就會彈、開口就可以唱出一首歌、或是圍棋的下法很有意思,大家也會稱你「聰明」,但進了國小以後,慢慢就只有會書才能稱為聰明的了。

孩子本來可以有一百種世界可以盡情探索,有的人會從下棋到舞蹈、有人從音樂到戲劇、有人從數學到美術,但到了學校後,只剩一種,不管你之前興趣是什麼,最好現在開始關注學校給你這個世界。

一百個世界變成一個,難怪很多小孩不快樂。

這本《讓天賦自由》比較可惜的地方在於,書裡提到了眾多教育的具體問題,但都只能給出抽象解方,例如老師應該關注每個人不同的才能、你應該找出對你潛能有幫助的貴人之類的。

有個例子讓我看了覺得很有感,英國一個小學戲劇老師的教學,是串連各個科目,例如歷史教到法國大革命,他便請歷史老師設計劇情、科學老師帶著學生做出斷頭台、美術老師帶學生縫戲服,最後大家一起演出一場法國大革命。

這樣的教學很令人羨慕,我相信在座如果有老師,一定也很贊同這樣的教育理念。

但問題是什麼,你花了這麼久的時間,只教到法國大革命、滑輪製作,這樣的進度能符合現在考試的要求嗎?

因此我會說,這本書的強項是批判,但實際上沒有提出什麼解決之道,比較偏向自我提升那類的書。

書裡告訴你,如果夠有熱情,即使被學校教育體系打壓,你仍然有機會在師長間找到一個空隙,一個喘息空間讓你發展天賦。

我一直在思考這本書適合什麼年紀的人看,年紀輕的人可能適合,但他們對外在環境的抵抗能力比較弱,舉例來說, 如果這所學校就是保守的,美術課的老師對你愛理不理,即使你展現出了天賦,他也看不懂,這樣的地方要發展天賦其實是有困難的。

因此我會覺得,這本書適合你本來就對自己的天賦有想法的大人,因為已經出了社會,可以用資源去追尋自己的天賦。

如果你有些在學期間被打壓,沒機會發展(但也還沒死透)的天賦,這本書應該可以給你很大的鼓勵,既然看到這篇文章了,建議你也去找這本書回來看看吧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