財務規劃自己做,面對是成長的開始
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做過財務規劃或整理。
我想應該是很少吧,畢竟要跟人公開自己的收入支出什麼的,而且大部分都還要收費,雖然我是覺得做財務規劃很有必要,但自己倒是也沒找人做過。
我想另一個很令人卻步的點,是一旦做了財務規劃,你就得面對自己的收入及支出,代表你有些不該花的就不能再亂花,但這可能是你快樂的泉源。
有些人喜歡下班時去玩個夾娃娃機,有的人三不五時要去超商買個巧克力,有的人每天不來杯手搖飲就渾身不對勁,如果要攤開來看,這些都是不必要的花費。
除非真的經濟遇到問題,否則我們不想把這些小確幸都攤給別人看,因為大部分的人會叫你把錢省下來。
既然如此,何不自己學著做財務規劃就好了。
在這些你帶有些許罪惡感的小確幸之外,可能有一些花費是你自己也沒注意到的,像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沒在看的訂閱、過高的家庭固網費用、滿山滿谷的洗車工具等等,這些錢省下來可能你自己都沒感覺。
之前也說過,理財其實就是整理,把財務整理得有條不紊就是理財,而第一步就是分類,也就是記帳。
把每筆錢分門別類放好,不用到非常細,例如午餐不用細到今天多少錢明天多少錢,大概算一下一個月上班22天,每天約80元來算就好。
其他像是飲料、零食、娛樂、水電電信等等,有帳單的記帳單,否則也是大略抓一下。
從你檢視這些花費、或是整理分門別類後,你就會發現有些錢其實超出你的想像。
例如有些些人自認一次夾娃娃不超過100元,但有記帳意識去觀察後,發現這個100元是先把錢包裡的零錢花光後,到兌幣機去換一張百元鈔,實際根本超過150以上。
把花費列出來後,你就可以做出取捨了,當然你要原封不動也是可以,反正也沒有別人知道。
如果是上班族,那收入帳就很容易。如果是業務或其他不固定收入的職業,那你就得再記一次帳,或是簡單一點先看報稅資料(如果有報稅的話)。
收入減支出=金流,財務規劃三個項目:金流、時間、報酬率已經完成一個了。
“報酬率”可以用8%來計算,這是偏保守的指數投資年化報酬率,指數投資的定義及推薦的標的會再寫一篇來分享。
就算你採取主動選股,你的最低目標也是不能低於指數報酬,不管你怎麼投資,都可以用8%來做為基準。
而”時間”就是你預計退休年紀減去現在年紀,如果沒想法就用65歲-現在年紀吧。
現在我們三個項目都有了,假設是每月1萬、35年後退休(也就是30歲)、指數投資8%報酬,可以到網路搜尋”定期定額計算機”。
隨便找一個點下去,你會發現要填的就是上面這三個數字,把它們填進去後,算出投入金額是400萬,但獲利超過1700萬,最後期末金額超過2000萬。
這個金額是不是超出你的預料?這就是複利的威力,當你做過這樣的財務規劃後,你可能會有幾個想法。
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型態你很滿意,退休的金額也很足夠(用4%法則),那你之後可以放心維持這樣的生活,只要注意別讓支出膨脹太多,定期記帳即可。
你也可能驚覺未來的財富自由離你沒那麼遠,進而想精益求精,在這個定期定額計算機裡,你也可以輸入自己假設的數字,例如我想25年後就有2000萬,應該每月存下多少錢,點一點發現略高於2萬。
再改一改、點一點發現,如果月存15000,30年後就有2000萬,這個目標不會太遠,似乎可以來努力看看。
又或是你才25歲,發現每月存7000,40年後就有2200萬了,這下每個月就不用抓得那麼緊了。
財務規劃是不是出乎意料的簡單,當你做完這些事以後,不只對自己收入/支出的輪廓更清楚,還能把幾十年後的未來願景,縮小成你每個月要達成的小目標。
對我們來說,現在與未來都同等重要,自己做財務規劃,讓你現在的每一步,都是通往未來的理想道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