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見投資背後的底層邏輯,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

在投資的世界裡,你會看到許多不同的說法,而且這些說法都有成功案例,要說是倖存者偏差好像也不太對。

舉例來說,巴菲特與蒙格他們是不分散投資的,他們認為遇到好機會就是要重倉進去押,因為你一輩子可能再也遇不到這樣的好機會。

他們也不太停損的,或是說他們不認為自己在停損,像是前兩年買航空股,後來很快賣出後航空股還漲了,但巴菲特說他不後悔,因為他當初「買錯了」。

這跟我們一般認知的要停損、要分配就非常不同,事實上很多有錢人,在管理「自己的錢」時也是不太分散的,像是彼得林區投資煙草公司、索羅斯在英磅危機中大賺一票等,更別說有許多有錢人的資產,本來就高度集中在自己公司上。

他們都認為機會出現時不要放過,而是要大舉進攻。

理論其實也很容易,因為你一分散,就只能取得在市場平均上下的報酬,就像指數投資一樣,分到極散,就極度貼近平均。

話說回來,巴菲特跟蒙格也推薦指數投資啊,他們自己選擇重押,卻呼籲大家做指數投資,這不是很矛盾嗎?

其實不會喔,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,但對你的能力就沒什麼信心了。

到頭來還是你到底有多了解你想投資的標的,如果你夠了解的話,不停損、不分散我覺得都沒問題。

只是大部分的人對自己投資的標的都不太了解,你可能知道你持有的某支股票前三季的營收獲利,但你不知道他們倉庫放了多少存貨、他們的客戶的商業模式等等,大部分人甚至沒打電話給公司發言人過,你接收的資訊跟大家一樣,而且是網路3秒就可以找得到的那種。

在這樣情況下,你當然適合分散一點。

舉個大家可能都聽過的例子,王永慶年輕時標木材,當時是把木材放在水池裡,一池一池競標,於是他便潛到水下去,一支一支算清楚那一池價值多少,於是他的競標無往不利,因為他不會標得太高導致虧損,但又大膽到其他人望塵莫及。

這想起來很合理,你要付出大把金錢來競標,為什麼不多做點研究增加勝率呢。

但大部分人就像當時其他木材商一樣,只是拿根竹竿在池邊探一探。如果你不想弄濕身體,你就很難獲得別人沒有的資訊。

有做到這種程度的是鳳毛麟角,所以巴菲特給一般大眾的建議就是,直接買指數。

指數的好處除了夠分散外,也在於不用停損。要知道停損就代表你之前的判斷是錯的,現在停損很有可能也會是錯的,多一次決定就多一次錯誤的機會,而指數因為對應人類的生產力,我們可以相信它不需要停損,這樣就少一次賠錢的機會。

或許你會看到有些人用巴菲特或彼得林區的話,來告訴你重押幾支股票就好,那或許是因為高報酬率有利於他們的個人利益,像是拿來做開課宣傳時,有破百、破兩百的報酬率肯定很有優勢,但藏在背後的風險卻是你看不到的。

看見投資背後的底層邏輯,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你的理財之路才能越走越順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