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會是我?防詐騙
昨天台積電前員工詐騙的新聞大家有看到嗎,主嫌進去台積電沒多久,發現不符合他想”賺大錢”的目標,於是一年多就離職,創立詐騙集團。
手段是標準的龐式騙局,用不動產公司放貸給中小企業的名義,以12%年利率誘騙被害人上當,其實公司根本沒有營利,只是拿新進被害人的錢配給所有受害者而已。
詐騙手法其實都大同小異,相信大家也知道心法——不懂的東西不要碰——但為什麼很多人,這次是台積電員工,先前的新聞更不乏醫師、律師等高知識份子,最後還是會落入圈套呢?
答案是道理大家都懂,但情緒會蒙蔽理智。
就像《快思慢想》說的,「系統一」在某種情緒下迅速啟動本能反應,讓掌管大腦理性思考的「系統二」來不及動作,而做出承諾、甚至付了錢後,慢慢的可能會意識到這樣不安全,但可能已經來不及了,只好說服自己相信這不是詐騙。
而我發現一件事,網路會有很多詐騙明牌群,但現實生活中從來沒人找過我投資,這些”機會”都是口耳相傳的,保持了一定的神秘性。
我身邊遇過兩個例子,一個我滿肯定是詐騙的,是我一個前同事,他們家算是有錢,會跟媽媽參加貴婦圈的活動。
有天他說他們去參加了越南投資說明會,主持人說拿出10萬元,一年就配12000,年利率同樣是12%。
那都十年前的事了,即使當時我還沒開始投資,也知道這應該是詐騙,幾個同事輪流勸他不成也只好作罷,不知道他現在是不是有回本,不過我相信他多少知道這樣是詐騙,只是相信自己是前幾批得到消息的,也就是可以回本甚至獲利的第一批老鼠。
又或者是他們身邊其實不乏年利率10%的非詐騙投資,所以看到12%並沒有像我們一樣被嚇到,如果是這樣,那他們就是被「錯過不再」的稀缺性給蒙蔽了理智,擔心自己多考慮幾天機會就讓給別人了。
另一個例子我不太確定,是一個議員去柬埔寨金邊投資廠房,據說總理的兒子還親自接待他們。
聽起來讓我聯想到電影裡演的那種高端詐騙,但我沒當過有錢或有權人士,也不敢亂下定論。
不過綜合這兩個例子,我發現詐騙都會主打稀缺性,因為名額有限,
只有貴婦團認識的人才能加入;
只開放給台積電員工;
因為是議員才有這種投資機會等等
當把投資機會冠上身份後,一是身邊熟人介紹的,二是對高到不合理的報酬的懷疑,會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減輕,最後,就算真是龐式騙局,也相信自己是前幾批不會虧錢。
在我平凡人的角度看來,年利率12%,風險又低的投資根本不可能,不是詐騙就是有隱藏的高風險存在,但或許對一些人來說沒這麼稀奇。
對於高社經地位人士來說,我也只能建議投資錢多想個一個禮拜,讓系統二運作一下,用巴菲特的棒球理論來說,有疑慮的投資機會就不要揮棒,應該都能避開詐騙。
至於像我一樣的一般人,如果看到像這樣好到不像真的的投資機會,那肯定不是真的,輪不到你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