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親密恐懼》—練習在親密關係中,別那麼容易受傷,也別那麼傷人
這次的 #歐陽Talk書秀 導讀了《親密恐懼》,聽完給我一個感覺,這本書寫實到駭人啊。
第一個例子就讓我震驚了:女生不斷索求關注與愛,而男生怕做得不夠好選擇沉默,最後兩個不歡而散。
這兩個人都有親密恐懼的症狀,指的是在親密關係中的不安與恐懼。女生對愛有不安全感,選擇主動出擊,而男生因為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而選擇沉默,接著劇本可能是,女生更怒火中燒,而男生離開現場,過了一天後回來道歉求女生原諒。
這其實是人典型面對壓力的「生存策略」:戰(質問)、逃(離開)、僵(沉默)、討好(道歉)。
其實這本書也不外乎就是這幾個心理防衛機制,但不同於其他的書,這本書的例子都超級寫實,每個例子都讓我想到自己或身邊的朋友。
你身邊一定也有這種人,每次愛上一個人,就把對方形容成世界最完美的人,但卻又常對對方吹毛求疵,搞得好像目的是要找出對方不完美的地方來分手一樣,要不要某次電話沒接,不然就是回家衣服沒放好之類的,雞毛蒜皮的小事。
在書裡給出了一個解釋,「理想化」是心理的防衛機制之一,因為這可以增加人去嘗試的動力,就像你如果不相信股票會漲就不會買一樣,如果你不相信這個人可以跟你到天長地久,或許你也不會跟對方在一起。
而對一些人來說,這個人的完美又格外重要,因為這樣的完美可以讓他們暫時忘記,這世界其實還有不美好的一面。他們就像在海裡抓到浮木,或許這個人是他脫離原生家庭的希望,或者單純在一起時得到一點喘息。
但當理想不如預期時,他們想起的不是「至少還有90分」,而是類似「他們總是讓你失望」、「不會有人一直愛你」這樣的負面標籤。
有句話是這麼說的「幸運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,不幸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。」許多心理問題都是因為童年創傷所導致的。
但誰的童年沒有過創傷,而在親密關係中,又是一般人比較不戴面具的時候,少了面具這層防衛,所有的感受都會直入心底,引發的不安也更加直接。
我認為看這本書有兩個好處,首先「親密恐懼」對經營一段關係沒什麼好處,如果我們能覺察並處理這些不安,肯定會解決不少兩個人之間的問題。
再來,了解到童年創傷可能在20年,甚至50年後引發的效應,在孩子的童年給予「無條件、不批評的愛」,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足夠的自我價值,讓他們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,都能用童年一一克服。
從讀書會現場就知道,這本書有共鳴的不只是我而已,這次討論的熱度至少是之前的三倍以上,所有的——我是指每一個例子,都能對應到我自己或認識的人身上,相信每個人,多少都有親密恐懼的症狀,因此為了你自己,也為了你所重視的人,真心推薦這本《親密恐懼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