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念轉一下,投資獲利很簡單
股市總是會在過度樂觀(泡沫)與過度悲觀(崩盤)間擺盪,但大多數人的問題是,泡沫時不想買、崩盤時也不敢買。
其實股市就是一個你參與越久,就會賺越多錢的地方,泡沫時買當然會危險一點,2000年時你買網路股,可能前幾年才回本,又或是30年前買日股的人,現在也才回本而已。
但這件事可以輕易地用分散來解決,如果你有適當分散,有買會比沒買好。
超級泡沫會以崩盤結束,但很多時候股市會產生的是溫和的泡沫,就是價格離價值不會很遠,有時間讓獲利跟上。
「獲利跟上」這個概念就是很多人缺乏的了,疫情期間如果你還有印象的話,2021年台股就上萬八了,而疫情前台股最高才萬二。
就算疫情讓一些產業有變化,才一年時間整個台股估值就差了1.5倍,尤其是台積電漲了2倍以上,這真的是正常的嗎?
其實事後來看就是不太正常,所以2022也跌了一波。但許多人的問題是覺得自己有洞見,台股根本不值得這個價錢,對辨認出泡沫感到得意洋洋,因此他們在當時做出股價該有的位置,例如是12000點,心想萬二時我就買。
但常常被忽略的是,如果泡沫沒有破裂的話,獲利會慢慢跟上,舉例來說,我們現在回頭看2021年底的高點,可以滿有信心的說當時有點泡沫成分,但對於當下這個高點,是不是有摻水就不好說了。
有可能現在只是獲利跟上了,股市回到該有的估值,但之前做出泡沫判斷、現在在苦等萬二的人不會這麼想,他們會找出2000年、2008年的例子,說服自己泡沫不一定會那麼快爆炸。
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有些人到現在還在等台股3955,只能說你慢慢等吧。
要克服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,就是把「點位」換成「均線」,用季線、年線、五年線來看,舉例來說2019年底的5年線大約在9800左右,而2021年底台股上萬八時,5年線約在12000點左右,2022年底,台股跌破萬三時,5年線大約就是13000點,所以,如果你用的是均線來看的話,當時就是一個不的買點了。
但這個方式又有一個小問題,就是當你拉出均線一看,發現股市很明顯是長期走高,就算把疫情這段大爆發去掉不看,過去的20年也是不斷往上又往上,而股價大多數時間都在5年線以上移動。
既然如此,何不選擇更簡單的方式,用《持續買進》這本書裡講的,連上帝也贏不了的「定期定額」買進法就好呢。
上書提到,我們都幻想自己可以買在最低點,但實際上不可能做到。不過根據書裡的統計分析,就算你能準確預測每次股票創高前的最低點,舉例來說如果接下來台股創新高,那就是2022年的12629點時,把累積下來的錢一次投入(然後把錢扣住等下一個低點),即使你能做到這件事,在歷史上績效還是輸給定期定額。
所以,當我們談了這麼多,從分散、泡沫談到獲利再談到均線,最後發現大道至簡,定期定額買進指數就是最簡單暴力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