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文明、現代化、價值投資與中國》破除偏見,找到中國的投資價值
《文明、現代化、價值投資與中國》的作者李彔你不一定認識,但如果說他是中國的巴菲特,你可能有點概念了,而且這個稱號是從蒙格口中得到的,足以顯示其含金量了吧。
李彔的事蹟就請大家自己查了,因為今天這本書內容很豐富,我覺得看這本書最大的好處在「破除偏見」,在這裡要先強調一下,李彔是美藉華裔,不算是中國人,由他來講中國的優勢還是相對客觀並深入的。
什麼是偏見呢,就是中國會說西方那套萬惡的資本主義只會導致混亂,西方說中國的計劃經濟沒有搞頭,我們從出生就處在自由經濟市場的人,當然覺得後者比較有道理,但那真的是對的嗎?
說起來,歐美這麼多國家都取得經濟、科技上的成功了,為什麼有些中國人還是會說西方那套沒有用,我們在看這個問題時,不能只是認為這些人是小粉紅、被洗腦了,而是要更深入去探討這個偏見由何而來,而這得從兩千年前的文化說起。
中國從商鞅變法後就實行了科舉制度,考試中第的人可以獲得官位、財富,但這些官位是獎勵你的良好表現的,並不能傳給下一代,隱含的意義是「國家借給你」,事實上,皇上要收回也很容易,所以即使你做到很大的官位,仍是依附在國家的體制下。
在這種文化下,可以說士大夫都是吸政府奶水長大的,在整個文化下,對政府的管制、干預接受度就比較高。
但雖然這種文化比較適合共產統治,但別以為科舉是什麼萬惡的制度,事實上,因為有科舉制度,中國才能在兩千多年來,在文化與科技上領先西方。
因為科舉造成了階級的流動,讓一般人也有機會變大官,這在西方是看不到的,在中世紀以前,西方的平民沒有什麼出頭的機會,除非碰巧在戰場或什麼地方立了大功,讓統治者給你封地成為領主,否則你一輩子、世世代代都是幫某個家族工作。
但西方有一個重要事件,讓他們得以在各方面全面領先中國,那就是發現美洲大陸,這塊大陸上有遍地的白銀,加上廣大的土地,讓所以渡過大西洋的人都得以發財,這形成了他們社會的階級流動。
所以,在西方人的DNA裡,要向上爬靠的不是政府,而是自己的努力加上自由經濟——在美洲大陸是沒人管的——所以他們對「計劃經濟」這種鬼東西當然就無法接受。
話說回來,前面講到歐美都已經經濟成功了,中國有些人還不相信自由市場的可貴;而反過來講,中國在前20年,雖然是有自由開放的成份在,但比起西方社會來說,還是更計劃經濟一點,不也是取得成功了嗎?
所以在中國經濟陷入衰退時,他們該走向改革開放,還是重走計畫經濟的老路,我們不能單以西方視角去論斷。
知道這些有什麼好處呢,很多人會覺得中國一些企業,只要鐵拳一下來就會被錘爆,這種政治風險實在太過危險,所以避開了中國市場。
但如果你知道,自古以來中國人看政府就像父母一樣,父母當然什麼都會管:不希望你看太多電視、太沉迷電動,希望你多讀點書以後出人頭地,但也是這樣的體制下,才讓中國現在有2億理工大學畢業生,這會形成龐大的人力優勢。
也不是說現在中國就多值得投資,因為許多的劣勢也明擺在那裡,但投資最重要的還是價格,如果「政治風險」帶有一些偏見成分,而先破除偏見的人就可以在其他人還看不出潛力時買進。
《文明、現代化、價值投資與中國》從文化談起,再談到怎麼做價值投資,最後會談到他所看到的中國的機會,雖然這本書是疫情前出版,在疫情後很多事都不太一樣了,不過我認為仍然是相當有參考價值的,如果你對這本書有興趣,我也做了YT影片深入解析了這本書,歡迎大家也去看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