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金是你最穩定的高股息,從風險與成長來看資產

很多喜歡高配息的人,都是在股市中受傷過的人,因為知道股票多不容易,寧可選穩定配息的標的,省得一直擔心股票有一天會下跌。

但如果你還在資產累積的階段,其實本金大小就是最重要的關鍵,例如有6%殖利率,但只有100萬的本金,產生的被動收入就不太重要,因為不足夠你生活。

但1000萬的本金,即使只有4%殖利率,這被動收入就變很好用。

所以,如果你追求的是穩定,那你反而應該 想一想什麼是「穩定」,配息高就是穩定嗎?

你可能會說,配息高代表風險有限,因為當6%殖利率下跌變成8%後,投資人就會搶進這檔股票。

或是說,有錢配進來讓你覺得安心,看到總配息成長更讓你目標變得更明確。

要我說的話,我認為的「穩定」,也是基於不同的「風險」與「成長」。

我認為穩定就是風險要低,存股或長期投資都是幾十年的事,算上退休提領可能長達50年,這50年內經不起一次出狀況。

而只要是個股,你很難保證這50年來,都能遇到好的經營層,或許是經營不善,或根本居心不良。

研究指出,將標的廣泛分散到30支以上的股票,對降低個股風險的效果最好。

所以ETF大多可以分散掉風險,但卻有「成長性」的問題。

大多數的高股息公司,都在發展已趨穩定的行業裡,不太需要再花大把金錢去做軍備競賽,因此可以大方把錢配給股東。

但這同時也代表很難期待這些公司有爆炸性的成長,把錢拿去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,是更有效的運用。

在《持續買進》這本書提到,過往所有的股市報酬,其實是由前4%的公司貢獻的,其他96%有漲有跌,結果只是打平而已。

而有錢找不到地方用的公司,肯定不會在這前4%當中,你可能會錯失更大的成長性。

如果我們同樣投資30年,8%報酬與6%報酬的差別,最後本金會相差會達40%。

本來可以達到1500萬本金,用4%法則來算得以坐享60萬被動收入,如果少掉40%就剩36萬,其實影響不能算小。

所以,如果你要追求「穩定」,更重要的不是「配息」,也不是「波動」,而是「報酬率」與「風險」。

投資指數報酬率夠高,即使股息發得少,靠著本金的快速成長,配息總額就有機會超車高股息。

同時,因為廣泛分散到多家公司,得以大幅降低個股帶來的風險,讓你可以安心把錢全部放在裡面。

把眼光放在終點而不是過程,一步一腳印的感覺很好,但繞了遠路就本末倒置了。

除了配息外,改變一下觀念,把「總資產」當成理財目標,當你看著總資產成長,一樣能帶給你無比安心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