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花錢有理!投資興趣不嫌多,但要記得三個原則與一個心態
最近對花錢有個新體悟,或許每個人的花錢習慣不同,但對我來說,我總是會把多餘的錢想辦法花掉。
不是說我都不存錢,而是想做的事真的太多,我們雙薪家庭一個月大約會存下35000投入股市,其他的錢則有各種去向。
三年前開始瘋露營時買的是露營裝備,不斷買到開始養魚後,改買水族用品;之後買書、養狗、養鴨、種菜、最後是鹿角蕨。
姑且不論這些興趣有沒有機會變成副業,培養一個興趣本來就會花一點錢,我也算可以接受。
綜觀這幾年的花錢經驗,讓我有三個體悟分享給大家:
首先,「先支付自己」這件事真的很重要,支付在哪裡也同樣重要。
我能量入為出,是因為在月初時該投入股市、為中、長期計畫準備的錢早就先扣下來了,所以我再有興趣,也不會花到透支。
另一方面來說,比起吃大餐、買名牌、換旗艦手機來說,培養興趣也算是支付自己的一種好方式吧。
再來,你應該多購買耐久財。
在初期因為什麼都缺,以露營來講,帳篷也要錢、燈也要錢、空間不夠裝車頂架也要錢,當然會覺得花錢如流水,不過這些畢竟都算耐久財,可以使用好一陣子,慢慢就會把花費降下來。
但如果選擇的是「免搭帳」的露營,因為都是一次性的消費,所以不管你去了幾次消費都不太會下降。
其他興趣也同樣是如此,我選擇看電子書而不是紙本書,雖然前期花費很高,但賺到空間與書價,也是一種長期投資。
當然這裡的重點是長期,如果三分鐘熱度,那就不太適合買高價但耐久的東西了。
最後,你應該先有「預算」的概念,也就是先有理財規劃,再來談花錢,如果你自己的退休、孩子的教育基金都有規劃了,剩下的錢你就會花得更有把握一點。
你得知道自己有多少錢能花,怎樣花才不會透支,這樣不只花起來安心,也不會讓自己一直處在被錢追著跑的狀況。
把你的錢理清楚,你才是錢財的主人,別讓它反客為主。
最近看了一本書叫《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》,內容是把錢投資到自己的興趣,形成「金錢螺旋」,也就是當興趣足以帶來收入後,形成的興趣—工作—收入,再回到興趣循環的飛輪效應。
我覺得每個人,都應該儘量花錢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,因為這會給你最好的體驗。
體驗是別人搶不走的,而且越早體驗還能產生「記憶股息」複利成長,但同時也可以思考,是不是能讓這個興趣變成副業,用「一半工作、一半興趣」的態度,這個興趣可以走得更長久。
當然,不是每個興趣都可以變商業模式的,可能需要大資金或是高專業知識的輔助,對一般人來說根本很困難。
不過可以試著把自己研究出來的成果寫成文章,像是養一隻狗要多少花費、水族箱初期要花多少錢等等,一定有人會需要你的這些資訊。
或許寫下來,離變現還很遠,但重要的是保持「一半工作、一半興趣」的習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