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地圖的投資,風險可能藏在「捷徑」裡

你應該同意,「財務規劃」是個人最重要的理財決定,因為先知道了目標在哪裡,決定每個月應該有多少的投資後,其他的錢才能做更有效的應用。

你可以拿去發展興趣、提升體驗、或是進修充實自己,但這一切的起點就是「理財規劃」。

沒有規劃的理財,就像沒有指南針在沙漠中行走,你可能會走到目的地,但大多時候你會迷路。

而主動選股的致命傷就是難以規劃,因為你不知道每年應該期待多少的報酬。

舉例來說去年行情很好,或許你一整年績效有到40%,但你當然不會期待每年都有40%的報酬,那是股神等級了,用這個數字來規劃不切實際,

問題來了,要多少才算實際呢?或許你會用指數報酬做為基準,如果去年指數有30%報酬,那你就得到10%的超額報酬。

那你可以期待每年都有10%超額報酬嗎?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參考指數報酬,因為長期而言指數有8%,你可以用18%來計算,一樣是股神等級。

或許你自認策略在牛市會賺比較多,相對熊市會賺比較少,所以你認為平均而言可以取得5%的超額報酬。(否則你就不需要主動選股了對吧?)

當你訂好年化13%,或是相對指數有5%超額報酬,實際執行會發現問題更多。

因為你不是機器人,你不會每年都貼合平均表現,你的選股一定有賺有賠

如果今年半年過去了,你的績效落後給大盤,那你能持續相信下半年會更好嗎?

如果去年一整年的表現,沒有達到你預設目標,那你會馬上更改理財規劃嗎?

如果今年表現特別好,勝過大盤20%,你會同意明年可以落後嗎?均值回歸時常會發生。

所有的問題都會指向一個最容易的解方,那就是儘可能提高報酬

反正只要別落後規劃好的曲線,超前一點大家都可以接受。

但為了提高報酬、趕上曲線、甚至創造出安全的空間,卻很容易陷入另一個盲點。

投資的本質是承擔風險獲得報酬,如果你承擔更大的風險,就更容易獲得好報酬,這是一條顯而易見的捷徑

當然我們可以用知識或經驗降低風險,但如果你只想著儘量提高報酬時,就很容易不管風險,只是儘量提高報酬。

為什麼最近這麼多人在信貸投資?為什麼ETF這麼多人申購?很多是因為他們看到大家都在賺錢,而自己的持股表現不是太好,於是對「捷徑」趨之若鶩——高股息ETF穩賺不賠,加上槓桿更是無敵,

每個人相信的劇本不太一樣,但如果你的做法會增加額外的風險,短期而言可能會帶來好處,但長期而言風險一定會發生

主動投資就像只帶指南針在沙漠中行走,你知道方向,但不知道路線,而路上有大大小小的捷徑,一不小心就誤入歧途。

指數投資」就像給你一張地圖,你可以規劃每天應該走多遠、在不超過體力負荷的情況下,規劃自己到達的時間。

有一個長期、穩定的目標,才能幫助你在往後的30年,選擇一條平穩的大道,而不會被看似安全的捷徑吸引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7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