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氣循環像夜市,每次都差不多

那天中午去了逢甲夜市,吃了壽司跟冰淇淋,聽老闆娘說最近逢甲的人潮已經比之前好很多了,他一年多前剛來時真的是稀稀落落。

現在台中比較熱鬧的是一中街,但更久以前,一中街跟逢甲是完全不能比的,讓我想到景氣循環也是如此。

很多人會去賭景氣循環股「這次不一樣」,但十賭九輸,最後大多數都是一模一樣,用夜市來比喻你就懂了。

一個夜市要熱鬧起來,通常是因為東西便宜又好吃,人潮就會聚集過來,人多就能開更多店,於是店也越開越多,這就是景氣循環的高峰。

但地是有限的,所以最後房東就可以漲租金,人潮越多、供需越失衡就漲越多租金。

但漲了租金後,攤商的成本自然就漲到消費者身上了,東西越賣越貴,人潮就越來越少,慢慢地大家不來,攤商一家一家收起來,進入景氣循環低谷。

在這裡租金代表上下游的售價,地代表消費需求,而攤商可以想成生產機台。

很多人會疑惑,景氣循環每次都是生產過剩以後價格崩跌,為什麼不學油商組成個什麼聯盟,一起控制售價就好了。

先不說有沒有聯合抬價的問題,原油自己也是漲漲跌跌,而景氣循環產業更困難的就是上下游關係太複雜了。

以夜市的例子來說,你有可能叫房東不要漲租金嗎?現在一塊地釋出,就是有10個人要來租,房東不可能不以價制量。

同樣的,攤商為了取得原料,付出比平常多的成本,當然也不可能叫他們虧錢賣。

攤商們其實也知道這樣漲下去不是辦法,有些人用低租金簽5年約,所以他們還能維持合理的售價,但後面這些用高價簽約的,其實也不是笨蛋。

他們也怕之後人潮會銳減,所以更要抓緊機會賺錢,反正現在人正多,隨便一攤都排到滿出來,別人賣馬鈴薯,我也賣一模一樣的,反正不想排隊的自然就外溢過來。

這樣我就少掉研發口味與開發客源的時間與成本,更快投入進去賺錢,但這也帶來一些副作用。

等舊約慢慢到期後,整個夜市可能找不到幾攤價格合理,而且放眼望去就那幾種食物輪來輪去,對消費者來說當然就沒吸引力了。

股市裡也是同樣道理,當一個消費品熱門起來,整個供應鏈上下游一定也知道,沒理由你下游賺大錢,還要我上游不能漲價,那我不如去賣別人就好。

同時,既然價格漂亮,我當然可以多訂一些機台,甚至把不同產線的機台改一改,本來要淘汰的機台修一修,趕快投入生產多一點產品。

如果消費需求增加了1倍,供應鏈可能會因為這些方式逐步增加了3倍的需求產能,等到消費需求降回來後,產能就整整高於需求6倍。

因為消費品常常是一個短趨勢,例如地震震倒了許多電視,說不定之後會有換機潮,但如果一台電視用十年,現在一大堆人都換了電視,這些人十年內也就不會再換了,反而讓未來的需求降低。

同理,之前挖礦熱大家瘋搶顯卡,但等虛擬貨幣沒這麼熱以後,一些低階電腦玩家就去撿礦卡來用就好,也造成消費的下降。

最近也看到逢甲開始有一些特別的食物 ,而且價格也越來越合理,像是我常去吃的義式冰淇淋就很推薦。

照這個情況看,逢甲的春天也指日可待了吧,景氣循環就是這樣,每次都差不多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