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比起投資方式,金錢觀影響投資更深遠
在一個節目聽到一句話,沒窮過的人不會理解,戶頭沒錢會有什麼感覺。
我們的金錢觀很大一部分,是由我們成長的過程養成的,如果你是窮過來的,可能你會容易擔心下一餐不知道在哪,表現在用錢上就會特別節省。
有些人小時候家境不好,所以對賺錢存錢這件事從很小就產生興趣,在複利的滾動下,現在就比較容易成功。
但如果你向不同金錢觀的人學習,可能只會學到不適合你的做法。
舉例來說,有人可以一個月只花一萬元,存下80%的錢來投資,他也由此取得很不錯的資產,但且不說有沒有家庭、房貸等等額外支出,就算讓你生活費只花一萬,很多人還是沒辦法的。
這樣的做法當然對你沒什麼幫助,也許他的生活環境,讓他花超過一萬元就渾身不舒服,而你,一個月只花一萬元才渾身不對勁。

有些人現在已經投資有成了,資產可能有幾千萬,而他們投資部位又有適度分散,所以對漲漲跌跌早就看得很開。
但你不一樣,隨便一檔跌停,你𢖫不住會想一天工資又飛了,不只上班情緒受影響,也很難克制住想賣股的衝動。
這樣的人,就絕對不適合當沖,有些人雖然教當沖,但背後可是有深厚的底子,可能是比較穩健的長期投資,甚至指數部位。
對他們來說當沖是個遊戲,所以他們可以抽離其中,大談心態怎麼建立,但如你當沖的部位是全部財產,沒有幾個人可以講得這麼寫意。

每次講到指數投資時,我都會想,這方法這麼好,為什麼很多人聽都不想聽呢?
經過這幾年的思考,我想很多人聽到金融知識就會倒彈,因為在他們的金錢觀裡,金融商品就是騙錢的工具。
很多人可能小時候也聽過,有些人投資股市傾家盪產的故事,很多父母也是這樣教育我們,說股市很危險,我們好好存錢就好,不用想靠股市賺錢。
所以當他們聽到什麼年化報酬率,72法則、4%法則,下意識就會擔心這是邪惡金融家的話術,再跟高殖利率、穩定配息的股票一比,當然是安心最重要了。

說到別亂投資,定存就好的觀念,現在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,但在那時候是很合理的選擇,因為當時股市表現真的不像現在這樣
台股從1990年就上過萬二了,結果當年一度跌到2485點,80%的跌幅真的會讓人絕望,而且這個12682的高點,直到2020年才被突破。
經過這個環境的我們父母,當然會覺得股市不值得投資;而我們沒經歷過那個年代,當然會認為不投資股市是傻子。
另一個金錢觀差異則在於退休,在他們那個年代裡,存錢退休還不算困難,因為當時利率滿高的,薪水相對房價物價也還可以,不用特別精打細算,就能安穩退休沒有問題。
相信這裡不用多講,但大家一定都感受得到「時代不同了」。

倒不是說我們只能尋找相同金錢觀的人來學習,而是在學習之前,先看看這樣的金錢觀適不適合你。
理論上最適合散戶的是指數投資,但你有辦法把漲跌都視為浮雲,對自己選股成功的可能性拋諸腦後嗎?
賺錢最快的可能是當沖吧,但你能承受虧損達你投入的10倍嗎?在勝率站不住腳的情況下,你夠相信自己嗎?
巴菲特的重壓哲學聽起來很有道理,但你有他的專業度嗎?你會完全相信經營層不會讓你失望嗎?
我想,應該沒有人的金錢觀是完全相同的,我們該做的是多嘗試,找出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