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經思考的文章就是無用資訊

每個人都可以拿出名人講的話來支撐自己的論點,但鸚鵡學舌就大可不必。

你會聽到有人拿巴菲特、彼得林區來大談投資理念,也會看到書中或某個投資網紅倡導方投資方式,但如果只是囫圇吞棗的話,效果非常有限。

因為如果書上說的,與你日常生活經驗有衝突時,人們多半還是相信自己經驗。

也許嘴上不說,例如巴菲特說,散戶最好的投資方式是指數投資,因為他是名人,所以你不敢反駁,但實際上,大多數人覺得自己可以打敗市場。

但拿巴菲特的話,來「告誡」散戶們都應該指數又大可不必,因為你又不知道別人的經驗是如何,如果跟一個已經在市場暴賺兩三年的人說:「你其實不適合主動選股,快加入指數投資的行列吧。」

他會覺得你神經病,我一年賺50%,為什麼要跟你一樣,拿8%的平均報酬。

老實說,三年不算是長期,在統計上可能也不夠顯著,不過拿別人的話,去指導另一個人的做法,這種做法不僅效果不佳,還會令人反感。

其實誰說了什麼不重要,如果打敗市場真的這麼難,鼓勵大家去做,他們自然就會發現了,不是嗎?

引用名人的話最大的盲點是,名人講的未必是對的。

巴菲特這樣說、彼得林區那樣說、約翰柏格又有不同的說法,把他們的說法、做法攤開來,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,你不應該認為名人講的就完全是對的。

大家都應該要自己去思考、嘗試過後, 才可能得到真正有用的東西。

我小時候有陣子流行「靜思語」,當時也看了很多很有道理的句子,但實際上卻沒什麼用。

因為這些話,都得要「靜思」後才會有效果,但除非是剛好呼應你的生活,否則你根本尿完尿就忘了上面寫了什麼。

有名的句子都很有道理,但要怎麼用生活化的例子,讓讀者能真正思考你想傳達的事,才是在網路上寫作的重點。

但你會發現很多人不是這樣,名人的話只是拿來當成武器,引用一段話後就開始滑坡、攻擊,當然這麼做會很有流量,但大家也只是看看熱鬧,散會就忘光了。

偏偏社群媒體是流量為王,這些東西特別容易進到你眼前,加上有名人加持,看起來就特別有道理,其實就是垃圾內容。

至於要怎麼快速辨認呢,我認為有個方法非常準確,當你看到有人引用名人的話完,馬上跳到結論,中間沒有思考過程的,通常都是垃圾內容。

因為同一句話會因為每個人的經驗、專長、目的而導出不同結論,當你完全省略思考過程,就只是想把你的結論塞給別人而已。

這會有兩種情況,一是你本來也是導出同樣的結論,那你這篇文章有看跟沒看一樣意思;二是如果你會導出不同結論,那根本不會認同這樣的內容。

不管哪種,其實都沒有看的必要。

從別人的文章,你該學到的不是結論,而是思考過程,過程中會有跟你一致的地方,也會有跟你不同的地方,這些相同與不同處,才是真正有用的資訊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7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