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就是平均的一員,投資前先想想「背景機率」
買股票就像結婚,買進時什麼都覺得是最好的,但現實有很多問題要面對。
上禮拜看到一篇PTT的文章,大意他們夫妻在美國拿了綠卡,結果常常吵得不可開交,太太認為先生常常對她酸言酸語,還嫌棄她英文不好。
過不久,先生不不甘示弱, 發了幾篇文回擊,大意是到美國打拼是雙方同意,但到了美國後發現,就只有自己一個人在一頭熱。
這篇文章引起了莫大的討論,而我看完只有一個想法,在熱戀時看什麼都有粉紅泡泡,這只是又被現實擊垮的其中一對而已。
大多數人在結婚時不會思考太多現實的問題,就算有想過,也會覺得兩個齊心就可以戰勝一切,如果真的這麼簡單,就不會有這麼多人離婚了。
其實選股也是一樣,大家都知道「超額報酬」就是賺到別人的錢,你多賺了等於有人少賺,才會所有人平均等於0。
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那個會賺走別人的錢的人,就像講到開車技術,80%的人都覺得自己高於平均這樣弔詭。
在統計上,有個方式可以幫忙消除這樣的錯覺,那就是考慮「背景數值」。
舉例來說,你今天要預測一個小學班級平均身高多少,如果有全國的統計數字,那預測起來應該不會差太多吧。
在你選一支股票時,不管你多看好它,先記得股票的漲/跌就是50%,你有80%的信心,那你最多只能預期65%的勝率。
你還可以進一步思考,像你這樣的人,在投資裡該排在哪裡。
假設你不是金融科系出身,平常也沒看理財書,針對個股的研究只停留在本益比、EPS、殖利率等。
別想自己,現在想像一個跟你條件一樣的別人,你覺得這個人PR值該排在哪裡。
我想20差不多吧,頂多30,總不會覺得他可以高於平均吧。
這樣的人,即使有80%的信心,勝率只有55%也算是正常,這數字看起來還不差,但先記得這個數字,我們之後還會繼續用到。
有這樣的認知才做決定,就能大幅消除自我感覺良好。
但跟結婚一樣,最大的問題是根本沒人會在結婚時想到離婚,甚至許多現實問題都不在考慮範圍。
大多數的人買股票時,不會考慮到賠錢的問題,反而會覺得今天不買明天再漲就買不到了。
倉促之下做的決定,通常就不會有太好的結果,剛剛的55%勝率,現在又剩下多少。
再給一個背景數據,股票報酬是M型化很嚴重的地方,4%的公司貢獻了全部的股票報酬,其他96%平均報酬約等於0。
全部股票報酬約8%,但96%股票平均報酬是0,代表的是這些股票落後平均8%,這種股票我們當然不想要,我們把它們歸類為失敗組。
換句話說,選股要成功的背景機率是4%甚至以下,因為你還會選中不少96%的拖油瓶。
我們再把這個背景機率考慮進去,你選股的勝率還剩下多少?
聽起來很令人絕望吧,但股票比起結婚有個好處,那就是你不用實際跟股票相處,股票也不要求你專一,你可以輕鬆以指數ETF跟全市場結婚。
在做任何決定前,記得你不是平均值的異數,而是這個統計裡的其中一員,大部分的人都不會離平均值太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