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價值平均法」——定期定額外的投資選擇,適用中短期規劃

推薦除了定期定額的另一種儲蓄法,適用於中短期的投資目標如買房、換車、創業基金等。

這方式叫「價值平均法」,是從投資經典書《投資金律》看來的,意思是先算出要達成某個目標——例如5年50萬——每個月應該儲蓄多少錢,代入「定期定額計算機」的固定報酬後,知道每個月資產應該成長到多少。

因為現實的報酬不穩定,而是波動很大的,所以實際上你每個月一定都跟計算機算出來的不同。

例如5年50萬算出一個月約要儲蓄 7,000 元,兩個月過完(第3個月開始)如果是穩定的複利滾動,應該會變 14,047 元。

當然實際上不可能是這個數字,而「價值平均法」可以想成道路兩邊的白線,每次你發現自己太靠近邊線時就可以轉一下方向盤,這樣你就不會掉到路旁。

例如兩個月過完,這個儲蓄帳戶總值是 15,000,而查了表後我們知道下個月應該要走到 21,140 這麼多,那這個月你可以不用存入 7,000 元,而是 21,140-15,000=6,140 元即可。

同理,第二年底帳戶裡該有 173,376 元,但一期股市下跌,帳戶剩下 163,376 元時,那你這一個月就要存入 10,000 元才行。

這個方式因為不斷調整帳戶總額,所以可以確保你一定可以達成你的投資目標——不多不少,但我只推薦用在中短期的規劃而不是長期規劃,原因有三個:

①太麻煩了

比起定期定額可以自動化交給帳戶處理,這個方式得要你時時注意帳戶餘額,以及資產成長的路線,這同時也是優點,你可以把幾年的資產成長列印出來,時時提醒自己已經達成什麼階段,但5年我想還可以,30年就有點過頭了。

②每月投入金額波動太大

剛看到兩年的帳戶裡有17萬多,因此下個月如果大盤再下跌 1%,你就得多付出 17,000,等於一次要付 24,000,這個差距對一般人來講應該都是困難的,當然這只在股市已經下跌兩年的情況下發生,而且這是強迫在低點加碼的方式,理論上是對的,但實際執行上沒這麼簡單。

③長期鈍化

股市短期波動很大,但十年開始長期報酬率慢慢會變得容易預估,加上資產變大了,一樣月存7000,十年後總額超過100萬,這時你每個月實際到底是存入 5,000 還是 20,000 ,對整個帳戶差別都不會太大。

這個方式適合用在你有強烈渴望的中短期計畫,在熱情消退前你無論如何都會想達成時最適合,用在長期你可能隨時在這個月不夠儲蓄額時就放棄了。

不過中短期就還好,而且通常我們預估會抓得保守一點,所以大部分的情況下你可能會越存越輕鬆,最後一年甚至不太需要存錢。

這個方式或許不會讓你提早達成目標,但如果你是有時間性的目標是非常適合的。

同理我們也可以取其概念應用到長期投資,你可以以1~5年為單位,檢視自己長期投資是不是偏離軌道了,需不需要酌予增加,例如一萬提高到一萬二之類的,不是一次補足數額,而是增加一點累積速度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