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投資金律》——估值、歷史、資產配置,必讀理財經典
上次講完《漫步華爾街》,這次新影片是《投資金律》,兩本都是我很推薦的全方面理財書,相比起來我認為後者更容易讀一點。
而且我在兩支影片把重點錯開了,為的就是讓大家可以看影片吸收更多一點,所以如果沒看過這兩本書的,花半小時看看兩部影片,相信你會很有收獲。
《投資金律》的作者威廉.伯恩斯坦的招牌是「資產配置」,據他書裡所說,前一本書《智慧型資產配置》寫得實在太難了,所以在投資金律裡把內容簡化,加入其他投資上重要的事作成這本書。
在這支影片裡我也會講到資產配置,但我認為其他部分你也不能錯過,尤其是股票估值的這一段。
大多數人提到估值會想到本益比,而獲利可以用去年EPS,也可以用未來的預估獲利,但問題來了,一家快速成長的公司,今年EPS10元、明年12、後年15,到底要用哪個數字才對?用後年與今年就差了50%以上,更別說這樣高成長的公司值得更高的本益比吧。
如果這家公司之前本益比是15倍,現在的合理價是150元(15×10)嗎?還是說因為高成長性值得20倍本益比了,如果是這樣合理價又該是200元(20×10),還是300元 (20×15)呢,不同的算法合理價甚至差到兩倍,這樣的合理價還能算合理嗎?
其實所有的估值方式,都可以用「股利折現模型」來理解,想像一家長期產出價值的礦場,假設每年可以開採1,000元,因為10年後的1,000元價值不比現在,所以要做個「折現」的動作。
「折現」可以理解為你想要的報酬,因為當你選擇把錢丟在這裡時,你就無法投資在其他地方,所以報酬一定得要你滿意才行。
假設折現率是8%,你可以把未來每年的1,000元回推為現值,也就是除以1.08的N次方(N代表年數),未來的產出會慢慢趨近於零。
這就是所有估值方式的起點,如果股利(EPS)同步在成長,也可以把成長率計算進去,總而言之這可以寫成簡單的公式,我在影片裡也會詳細介紹。
但這裡要講的是,很多人覺得估值沒用,是因為股票在飆漲時,我們會看到許多機構不斷調高目標價,就如同前面講到的例子,150到300元都算是合理價,這估值一點也不合理。
其實股市有時真的是瘋狂的,但我們心裡還是可以有一把尺,用來衡量現在的瘋狂程度,而本書是我看過把估值講得最詳細的一本。
這支影片我分三部分介紹,除了前面講到的資產配置與估值方式外,金融歷史也是我認為這本書值得一看的部分,書裡會帶你體會過去各個泡沫產生時,也就是科技飛躍成長時,身在那個時代的人有什麼感覺。
事後來看都是泡沫,但身在當下的話,我想我會稱之為「破壞式創新」,其實科技不斷在進步的同時,人們也不斷在受惠,受傷的人常常都只是忽略了估值的重要性而已。
如果想知道更多內容的,歡迎到點入影片看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