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數投資不會輸給平均,而是獲得平均

很多人有個誤解,就是指數投資是「犧牲」一些報酬率,換取較平穩的波動。

這個說法是認為,如果使用主動選股,大多數人都可以有較高的報酬,但同時波動也會比較大。

這完全是誤會啊,事實上所有在市場裡的人,不管你是主力、散戶、私募基金、跨國基金,大家都會共享指數投資的「平均報酬」。

平均報酬就是有人多有人少,常態分布下是一半一半,不會有每個人都高於平均這種事情發生。

換句話說,當你看到某個大神一單就賺一百萬,代表在這段期間,可能有其他人少賺了一百萬,或許不是一個人,而是一百個人各虧了一萬元。

平均的概念大家都知道,為什麼在股市裡大家卻常會有這樣的誤解呢,我想原因有三個。

①賺錢的人通常比較高調,反之賠錢的人或指數投資人,不太會拿報酬出來說嘴。

②不賣就不算虧,抱著落後大盤很多的股票當存股。

③根本沒跟指數報酬比較,或根本算不出正確報酬率,我們可以輕易查到指數在一段時間上漲10%,但自己的報酬很難算出來。

所以指數投資根本不會輸給平均,投數投資人拿到的就是平均報酬(扣掉一點點管理費)。

反而是各種ETF、基金,你以為經理人聰明的選股可以幫你打敗市場嗎?沒有,他們一樣是有些贏有些輸。

對發行商、經理人來說,發行ETF是只賺不賠的事,因為不管績效好壞,他們都能爽賺管理費。

專業人士操作一樣不一定會贏過平均,跟你自己買賣差不多意思,那買ETF或基金的人,就會輸在「管理費與其他費用」上面。

在扣除管理費與其他費用之前,基金有跟指數差不多的平均,在扣掉這些費用後,就肯定比平均還低了。

最近出了很多ETF,老實說我並不是完全反對這類ETF,但一個前提是總費用率得要低。

搜尋某檔ETF+總費用就會看到”去年度”一整年總費用佔了基金多少比例,以台股股票型ETF來講0.5%以下還可以接受,但實際去查你會發現1%、甚至2%的都有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新ETF看不到總費用,只看得「管理費」,管理費通常不會太高,0.3%左右看起來還好。

魔鬼是藏在「非管理費用」裡,也就是新ETF還看不到的地方,但一個簡單的判斷依據是,如果一檔ETF常常要換股操作,一年就得付出許多的「手續費」、「營業稅」,這些就是非管理費用的來源。

比如說00900,經理人幫你每季去追準備配息的股票,其實管理費才跟你收0.3%,單就這部分來說,算是相當有CP值。

但非管理費用高達1%以上,每年光是買賣股票產生的摩擦成本,就讓你報酬少了1%。

要知道我們一年報酬如果是8%,少掉1%等於是總報酬的12.5%,這個數字絕對不算小。

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了解,指數報酬就是平均報酬,而不管你找基金、ETF、老師投資群,大家都是共享這個平均值——有人贏就有人輸。

想像一座賭場,大家廝殺得火熱,但場地就是要抽水,裡面的人玩越久平均來說就是會虧錢,那保住錢的最好方式,不是想辦法贏過別人,而是別進這座賭場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