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孩子唸書的三大重點,用《原子習慣》讓孩子愛上閱讀

最近在教大班的小兒子唸書,他其實注音都學了,也會自己拼,但沒那麼喜歡去了解文字到底在說什麼,還是偏好看著旁邊的插圖,憑記憶去理解故事。

這真的是每個小孩不同的個性,大兒子一學會看注音就很熱衷於自己看書,而且喜歡看懂字的成就感。

還好我相信不管哪個小孩,都會喜歡爸爸媽媽唸書給他們聽,最近我運用了《原子習慣》的概念來帶小兒子唸書。

例如他有次講了想了解水的故事,我就去借了一本小水滴的旅行回來唸,小水滴會蒸發變成雲,然後下雨、下雪等等。

首先要認識的當然是「小水滴」這三個字,前面的筆畫少而且朗朗上口,而且整個故事出現數十次,每次出現的時候就交給他唸。

再來是「雪」、「冰晶」、「雨」、「雲」、「風」、「太陽」、「冬天」、「積雨雲」這類跟天氣有關的字,這些字在書中也是不斷出現,尤其是「冰晶」的「ーㄥ」,或是「冬」的「ㄨㄥ」對小孩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部分,但多看幾次後就熟能生巧。

接下來再把「的」、「有」、「了」、「你我他(們)」都留下來給他己唸,整書本就少掉一半的字了。

其他字則是大部分由我唸,「的」前面接的形容詞如果夠簡單,我也會交給他去拼,一次唸下來整本書唸過的部分超過一半。有了這一半,他再看其他那一半就沒那麼難了。

以前我會試著去教他拼音,一個字一個字讓他練習,但他總是興致缺缺。

這次把整個難度降低後,反而效果大大提升,至少他自己有興趣而且也認識了還不少字,原因我認為有三個。

第一個原因是之前年紀還沒到,雖然兩兄弟同樣是大班開始看書,但每個老師的進度不一樣,哥哥可能中班就開始密集練習拼音,而弟弟是大班才慢慢開始,我一開始帶他看時他可能還不夠熟練,現在有一定程度再來看比較容易有成就感。

第二個原因就是《原子習慣》說的降低門檻,如果整本書都像天書,就像叫國中生去看微積分一樣,上面寫的符號大部分都認識,但組合起來成了一堆不認識的公式,任誰都會不想看吧。

最後我認為心理也會佔一些部分,弟弟比較黏人一點,當他發現哥哥會看書以後,我們就都鼓勵他自己唸,可能會認為如果會自己唸以後,爸爸就不會再唸故事給他聽了,因此會故意說這個不會、那個不會。

但用這樣拆解的陪同學習,整個過程就像在玩遊戲一樣,他好像隨時準備好要解決爸爸看不懂的難題,自然就會更有興趣。

關於唸書的時間分配我也還在調整,有時候時間一固定下來——例如洗完澡後唸一本書,或陪他們看書半小時——執行起來就會像例行公事,時間到了就準備下班。

反而是最近晚上活動比較多,偶爾有時間自己也更有動力唸書給他們聽,或許在唸書的熱忱上也不一樣吧,覺得這幾次他們也比較投入。

我想「難度」、「遊戲性」、「與爸媽的投入程度」應該是孩子能否喜歡閱讀的三大重點,如果你有其他唸書好方式,也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喔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