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安娜.卡列尼娜》理性與感性的拉扯,造成悲劇的宿命
我後來才知道《安娜.卡列尼娜》( Anna Karenina ,2012)是大文豪托爾斯泰的小說改編,而且已經改編過十幾次,難怪拍起來這麼文學、這麼藝術。
我其實沒那麼文學,但看完這部片也有些自己的想法,或許沒辦法看得很深入,但這篇就來聊聊我看這部片的感覺吧。
這是一部談愛情裡的掙扎與犧牲的片,我理解為理性與感性吧,主角安娜跟高官卡列寧結婚,有一個8歲的兒子,但卻不可自拔地愛上了年輕帥軍官華倫斯基。
理性上在當時女性出軌是很嚴重的事,一旦被離婚不只再也見不到小孩,即使再嫁婚姻也不會被神認可,將終身背負不倫之名,也永遠會被社交圈排斥。
但感性上,安娜與華倫斯基只對上幾眼就陷入愛河,安娜16歲就嫁給大她20歲的卡列寧,或許是寂寞太久了,最後這段地下情一發不可收拾,:安娜懷了情人的孩子,震驚了當地社交圈。
理性上,卡列寧應該跟安娜離婚,他肯定可以取得兒子的撫養權,甚至可以再婚,而安娜將會被上流社會唾棄。
但感性上他又不斷心軟,給了安娜一次又一次的機會,雖然終究留不住她的心,不過最後他還是選擇放下,以分居的方式給安娜與情人喘息的空間。
華倫斯基感性上愛上了安娜,但分居後的安娜嚴重缺乏安全感,她不敢與丈夫離婚,怕再也見不到兒子,同時又擔心華倫斯基不愛她,她將無處可歸。
因此他慢慢被推向了理性那一邊,像他這樣的年輕軍官,風流一點是可以被接受的,只要他回歸正常婚姻,找個門當戶對的女生結婚就可以了。
在劇中有一段講到,神讓人們自己挑選另一半,好讓人性完整。
我想這裡講的就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,上面講到三個人都在理性與感性間拉扯,他們注定都不會快樂。
華倫斯基遇到安娜前,還有另一個情人凱蒂,凱蒂感性上是偏向華倫斯基,因此拒絕了康斯坦丁.列文的追求。
列文的故事是小說的另一條主軸,但電影裡因為篇幅的關係被縮減了許多,凱蒂知道了華倫斯基與安娜的事以後,慢慢把感性修正到與理性同一側:她需要結婚,而列文是很好的人選,而且無條件愛著她,看起來他們之後會著幸福的生活吧。
與此同時,安娜還在理性與感性間拉扯,她知道身敗名裂的身份出席歌劇院會被上流社會唾棄,但感性上她認為自己只是追求真愛,不應該受到這種對待。
他不顧理性去了歌劇院後,被鄙視的眼神與議論擊潰,逃回家裡後向華倫斯基發火:「如果你愛我,就會把我鎖在家中阻止我去!」
這樣的拉扯帶給安娜極大的痛苦,也注定安娜的人生將以悲劇收場。
如同前面說的,這部片很藝術,未必適合每個人的口味,我一直到超過中段才以理性與感性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故事,或許看完這篇文章後,你在看這部片會更好上手一點。這裡再整理一些這部片的優點,大家可以斟酌觀看。
首先是拍攝的手法讓人眼睛為之一亮,許多換場都是類似舞台劇那樣,開個門就到另一個場景,在重要時刻時”台上”的演員也會停下動作,讓主角儘情發揮。
再來服裝非常講究,在冰天雪地的聖彼得堡,他們的服裝仍然能兼顧時尚而且不會讓你覺得突兀。
最後配樂也非常古典而且充滿情緒,這部片有獲得多項大獎提名,其中更以配樂最受肯定。
《安娜.卡列尼娜》當成舞台劇來欣賞,用理性與感性的角度切入,這部片應該可以帶給你視覺、聽覺與心靈的饗宴,喜歡的人可以參考看看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