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焦慮是什麼?它對投資造成的影響一解方

很多人買了股票後就患了「資訊焦慮」,看到一個新聞就急著要找跟股價的關聯性,即使找不到也會想辦法安上一個因果關係。

許多媒體就抓住了這點,因此創造出一些新聞來「創造」因果關係,大多數的資訊都沒什麼營養,只是為了緩解「資訊焦慮」。

其實跟感情或其他事情一樣,在看待資訊時也要保持一小段距離會是更好的。大家知道「高頻交易」吧,以超高速電腦來搶先別人一步的方式,但有個關於「高頻交易」的故事是這樣的。

2006年美國西岸一家股票交易公司瀕臨倒閉,這家公司叫UNX,但他們看到了機器交易也就是「高頻交易」的機會,於是更新電腦設備後投入當時還沒什麼在做的電腦程式交易。

為什麼要更新電腦設備?因為跟許多人一樣,他們相信比別人更快就是獲勝關鍵。

而他們也確實做到了,速度快股票交易成本變低,許多客戶紛紛轉投到他們公司,因此賺了不少錢。

電腦已經是頂級了,接下來他們想到另一個進步的方式,把公司從西岸搬到距離華爾街更近的紐約,這可以讓他們下單速度從65毫秒縮短至30毫秒。

結果發現成本不減反增,抱著試驗的心態,UNX公司手動把延遲降到65毫秒,成本瞬間又降了下來。

探究原因後,可能是許多程式交易者會先「試單」,當延遲只有30毫秒時,就像對方只是舉起手就認定對方要出拳了,因此常常被伸懶腰或是拿東西騙了;而當延遲有65毫秒時,至少在2007年當時是既搶先別人一步,又不會被誤導的最佳速度。

從這個故事聯想到股市當中的資訊也是一樣,當你心裡不斷想著要比別人更快,請問你面對那些用著最新最快的電腦,每天全職工作就是為了快人一步的交易者,又或是程式交易的電腦,你真的可能比他們快嗎?

你當然可以去找資訊的「65毫秒」,但這個數字肯定不斷在改變,假設讓你找到一個事件交易的最佳延遲,假設是3個小時好了,過一段時間可能會變2個小時或4個小時,本來賺的錢很快就會因為時間點不對而吐回去。

另一個問題在於,股市不是只有一個事件,隨時都有許多事件在發生,並對股價造成影響,在這個利多事件搶先了別人,或許正是另一個利空事件發酵的時間點。

我認為更好的方式是等事件塵埃落定,不要做自己不擅長的事,例如沒有那個設備與心力去做「類」高頻交易,就乾脆不要想搶先別人。

而是用自己的判斷,在事件發生的一個禮拜甚至一個月後,再綜合評估優劣。

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,以一個月的尺度來看事情,你可以過濾掉許多雜訊,例如黃仁勳去哪講了什麼話,也許在當時造成轟動,但過了一個月來看,那就是一個人去了某個地方講了一些話而已。

把「資訊焦慮」這種既沒用又會影響生活的想法丟開,專注做自己可以控制的事,省下的時間可以陪陪家人或打打工多賺錢,總比一個人胡思亂想好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