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跟有錢人的差別就在你心裡—《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》

這一季的 #歐陽Talk書秀 第一本書是《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》,其實這是本討論有錢人跟窮人有什麼事想得不一樣的書,書裡用很多心理學的概念,讓你知道兩者之間的差距,很多時候不是運氣就可以彌補的。

兩者最大的差別,我想就是窮人「忙到沒時間變有錢」吧,當你被生活一堆瑣事困住時,你就很難擠出時間來思考怎麼優化生活,自然跟有錢人的差距也就越拉越大了。

別誤會,不是說無法變有錢就是因為瑣事太多,只要瑣事少一點大家都可以變有錢,這本書不是一本很勵志的書,反而更像是直擊你的痛點,逼你去面對現實。

舉例來說,窮人喜歡討論無法解決的問題,例如國家大事、經濟政策等等,這些事討論再多也不會有結果,但很容易導出一個結論那就是:「我會這麼窮都是整個社會的問題。」

當把結果歸咎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,就不需要去設法解決了,這就是許多人每天在做的事。

海寧格說過:「不要隨便同情可憐他人,這是在弱化對方的力量。」很多人每天都在同情、可憐自己,難怪力量每天都在弱化。

當然,社會上有些事真的不太公平,但我想書中的重點是,你要去專注解決你可以處理的問題,每天處理一些些,總是比站在原地抱怨好。

另一個書裡我滿喜歡的觀點,是把時間當成投資標的的概念,這裡一樣很直接點出窮人常做的事:把時間當成一個消費品或是娛樂品,例如滑手機。

你花在滑手機的時間用掉就是沒了,不會有任何產值,但同樣在滑手機,有人正努力充實自己,例如看別人寫的讀書心得之類的,這就是把時間當成投資品或消費品的不同,想當然爾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。

不斷投資自己,或把時間用在建構更有用的技能後,你就有機會把這些時間給賺回來。

例如你換算時薪是200元,就算你再認真工作,加了薪頂多是300、400元, 但如果你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,時薪可以增加到1000、2000元甚至更多。

書裡告訴你,目標不是努力工作,努力工作只能是線性財富,有做才有錢,我們要努力建構一個工作系統,也就是俗稱的被動收入,這樣的收入是指數成長的,也許一開始看不到成效,但長期累積後就能一飛沖天。

投資股票或其他金融商品當然是一種,但另一種就如同上面所說,藉由長期的投資自己,拉開與別人的差距,進而產出只有你能做的商品。

例如藉由深耕閱讀領域,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電子書、線上課,這些時間只需要一次的投資,就可以源源不絕帶來被動收入,這才是想變成有錢人的你該努力的方向。

其實有錢人跟你沒這麼多不同,大家一天都是24小時,只是有錢人可能比較懂得努力的方向,假設每天多出一小時來閱讀而不是滑手機,在工作之餘多擠出一小時思考,這樣的兩個小時,經過多年累積後就會變得很可觀。

有錢人與窮人的差距,其實不需要什麼心理學知識就能看懂,只是缺了一個人指出這個癥結而已,《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》是從心理學出發,但主要是幫你面對現實的一本書,你跟有錢人差距真的沒這麼大,至少不是大到要整個社會才能解決,只要改變一下自己,你一定也能更接近有錢人一點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