彰化回收之亂吵什麼?責任的不合理分配才是重點
最近我住的彰化因為回收分類的問題搞得民怨四起,幾乎可以算是「回收之亂」了。
他縣市的可能不了解,不過就是回收而已嘛,到底有什麼好亂的。其實不是鄉下多刁民,只是這次的政策真的令人無所適從啊。
故事要從政策實行前講起,薄塑膠、紙餐盒這類的東西有畫回收標誌大家都知道,但大家也知道這些東西回收廠不收,最後也是進了焚化爐。
這次的政策應該是五月以後才開始宣導,結果7月1日起就雷厲風行的執行下去,對象倒不是一般民眾而是清潔車。
問題是很多民眾都還不知道這些要回收啊,所以清潔隊一車一車被退運,一車裡面有幾百包垃圾,裡面只要其中一包找到12件該回收的物品就整車退運,不到12件也有記點、講習教育等等措施。
問題是不管哪一個方式,懲罰對象都是清潔隊員啊,平常宣導回收不是基層清潔隊員的工作,但負責的環保局官員一聲令下,就要他們負責把關與被懲罰。
所以清潔隊員當然就得想辦法把責任分擔出去,現在的垃圾車便看得很緊,導致整個路線都大DELAY,據說市區有收到十點還收不完了。
垃圾車慢來,民眾就花更多時間等,結果是民眾也跟著被懲罰,整件事最沒事的,就是環保局的官員們。
他們是本該為宣導回收不力負責的人,結果除了少數分類不實的人以外,無辜的清潔隊員、乖乖分類的民眾都被懲罰了,就他們沒事。
其實最大的問題是,為什麼一件物品該不該進回收車,是看委外回收廠商而定?
從以前薄塑膠、紙餐盒不用回收,因為廠商不收;樹枝、樹葉不用當生廚餘堆肥,因為廠商沒辦法處理,所以當垃圾燒掉就好。
最好笑的是玉米芯,這在一些縣市說是要當廚餘,在另一些縣市要當一般垃圾,而在我們彰化是當一般垃圾的。
我就想問玉米粒是廚餘,而玉米芯卻要算一般垃圾,那吃到一半的玉米該怎麼算?要把玉米粒刮下來跟玉米芯分開嗎?
為什麼這種分類不是到後端去處理,也就是不管玉米還是什麼食物,只要煮熟了就是我們一般認定的「廚餘」就進廚餘桶,頂多有煮過與沒煮過的分開吧,剩下的就進到廚餘廠中,看要分類還是破碎之類的,都是天然的動植物,沒道理處理不了吧。
我認為現在回收最大的問題,就是有太多潛規則了,所以該不該分類,該分到哪一類與民眾的認知相差太遠,導致許多人無所適從,宣導是一條途徑,優化後端處理也是,只希望這場回收之亂趕快落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