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用機械化的規定,因為你不是機器

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絕對的,「絕對」代表不能出任何差錯,代表著沒有彈性,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彈性在。

例如我們常說市場的有效性,市場的確很有效,但不會是完全有效,在股票上漲或下跌到一個程度後,市場其實早已偏離了有效性。

否則你很難解釋為什麼2020年標普在三個月內下跌一千點隨後又創新高;也很難解釋科技泡沫前後估值是怎麼超過十倍差距。

同樣的,我們的理財計畫也絕對不能用絕對的方式來做,例如把每一塊錢都算進規畫裡,一個月可以花多少錢,應該存下多少,如果這樣做你肯定執行不下去,因為今天天氣熱想買瓶冰水喝的彈性都不見了。

同樣的,對於每個月投資應該怎麼做也要有點彈性,我認為指數投資應該是輕鬆自在的。

如果你能在規劃完成,設好定期定額後讓它好好工作,自己好好享受生活,那這個方式就是最適合你的。

但如果你是那種時不時就要看一下帳戶,明知資產長期會趨向穩定上漲,但還是忍不住隨著資產價格而有心情起伏,要你不能有任何操作,就像把手腳綁住一樣難受的,其實還是給自己的些彈性會比較好。

關鍵字就是輕鬆,你要把投資方式做得像呼吸一樣輕鬆,我們平常想不了這麼多關於「正確」的事。

你一定有過打開洋芋片就忍不住吃完一整包的經驗,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做出「明知」是不對的事,而最好的方式不是要求自己不要再犯,而是遠離這樣的機會。

就像打開洋芋片後,不要整包拿在手上,而是找個碗倒出你要的量,讓自己可以明確知道吃了多少的量,在拿到床上以前,先算看看熱量有多少,也許你會想再減量一點。

你定的投資策略也是一樣,會選擇指數投資的人大多是想求穩定,同時也認為主動選股很難打敗大盤,但我們應該避免用「絕對」的方式去思考投資。

例如一開始就規定自己「絕對」不能買個股或大盤指數外的ETF,偏偏聽到某檔ETF募資幾千億,或是某某個股翻了十倍時,又忍不住心癢。

這些讓你心癢的標的一定有的表現不好,但你永遠會記得表現不錯的那些,過了幾年後你會想:如果當初我有買就好了。

其實這很矛盾,因為你一邊做指數投資,認為要打敗大盤是很困難的,另一邊又對主動選股心癢,因為認為「自己」可以打敗大盤。

但這就是人性,大家都認為自己高於平均,所以指數投資做法很容易,定期定額設好就好了,但心態面很難調適,因為你得先接受自己很難勝過平均。

我的做法是,做好總量控制,拿一部分的錢去做主動選股,再與指數報酬來做比較,真的能贏過指數再調整上限,而如果你真的贏不了平均,用真金白銀學到的教訓會最有效果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