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把工作轉換成債券,理解自己的資產配置
來聊聊工作債券這個概念,也可以用人力資本來理解,在你年輕時工作能力強,而且有很長且穩定的預期產出,這跟債券的性質很類似,所以我們可以乾脆用債券來理解它。
例如你年薪是50萬元,預期工作年數還有20年,可以把50萬乘上20等於1000萬,這就是你持有的「工作債券」現值。
這樣理解你所擁有的人力資本可以有三個好處:
首先,我們可以穩定的工作量化,很多人沒意識到工作收入其實也是資產配置的一環,我們在一開始投資時股票一定是少的,例如幾十萬時個禮拜漲跌幾千元,但同時工作債券也會「配息」給你幾千元,這樣的配置已經非常保守了,不用再額外增加債券比例。
再來是我們可以把「工作債券」歸類,例如你的工作在科技股,如果景氣好時可能會分紅很多,反之在景差時也可能被裁員,那你本身已經在科技業上曝險很多了,因為工作沒這麼容易換,但至少可以控制的投資裡,應減少科技股的比重。
最後一個好處是,這可以幫你更快釐清工作的價值,例如每個月加薪3000元看起來不多,至少要換工作前還要考慮再三,但如果換成工作債券,一年36000乘上20年,等於72萬的簽約金,這聽起來還不錯對吧。
但如果換過去的工作沒那麼穩定呢,例如只能做15年,之後就會因為年紀太大而被資遣,本來是50萬乘20年等於1000萬,現在是53萬6000乘上15年等於800萬左右,如果預期接下來5年找不到好一點的工作,那這工作不換也罷。
總歸而言,用工作債券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的身價與組成方式,在投資上就能更以整體來考量,例如你現在投資的部位是100萬,而你工作債券就有1000萬,現在的債券佔總資產就是90.9%。
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還要再投資裡進行股債券,例如挪出40萬去購買債券,其實沒什麼意義又拖累績效。
當然你的工作可能沒那麼穩定,例如業務性質的工作可能有更高的波動性,不過如果哪天業務跑不下去,總會有你一定拿得到的工作吧。
例如現在你業務跑得還不錯,年薪破百,但你不敢對未來都同樣樂觀時,也許用保底的50萬辦公室人員來做為工作債券的計算基準也是很合理的。
畢竟購買債券的報酬還是比股票低了一些,用工作債券來替代既合理又能給你安心感,讓你能更專注在追求報酬上。
即使未來會有變數,但投資就是不斷在風險與報酬中取得平衡點。多依賴自己一點,多承擔一點風險,報酬也能放大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