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高需求寶寶一直都是高需求寶寶,只是我們忘記了而已
我兒子以前是高需求寶寶,兩個都是(升小三&升小一),但今天主要想聊聊哥哥,因為我突然想通了一些事。
從小他就是很需要人抱、快三歲才睡過夜,因為是大兒子又是第一個孫子,所以可以享有全部的關注,直到弟弟出生。
弟弟出生以後他也已經兩歲了,這時第一次體會二寶爸媽的生活,我們也無暇再去理他,轉眼他就上幼稚園了,上了幼稚園以後表現都不錯,上課、吃飯、寫功課都不太需要擔心,我還有點得意,覺得高需求寶寶只要小時候安全感給得足夠,長大就會更加穩定。
相對起來弟弟畢竟一出生就有哥哥在搶關注,所以跟同齡時的哥哥相比依賴性更高,吃飯慢吞吞、上課起不來、作業忘記寫等等,跟我前面的理論也是相吻合:小時候安全感不足夠所以比較不穩定。
不過我最近突然驚覺,其實哥哥到現在還是一個高需求小孩,例如並肩坐著看電視時會把身體貼過來、講著房間太黑不敢自己、明明沒什麼事也要出來刷一下存在感。
弟弟也會常做刷存在感的事,不同的是他年紀小,所以大人本來就會比較照顧他,而且幼稚園跟國小二年級,做起同一個動作可愛度還是有相當落差的。
我突然覺得,哥哥只是被迫就當哥哥了,所以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哭鬧撒嬌,即使做了,因為還有個弟弟在所以大人也不一定有空理他。
同時他也被賦予要比較懂事的責任,所以可能某方面他也想像大人一樣,很多事可以獨立完成。
不過他內心的需求還是沒被滿足,他既不能像小小孩一樣撒嬌,表達上也還不是很熟練,做起來給我的感覺反而像是來亂的,明明看到我在忙,腳卻要蹭過來;或是叫住你後,講不清楚到底要幹麻。
為此我也常常不耐煩地對他,因為我覺得他已經夠大足以自己處理很多事了,為什麼還要來煩我?
而這些誤解的源頭,就在前面講到的,我以為高需求寶寶小時候得到足夠的關注,長大後就會變得很穩定有安全感,不會再那麼高需求了。
錯了啊,要不是這個理論根本不成立,不然就是他所獲得的關注,還沒達到「足夠」的程度,從他的小動作就可以看出來。
仔細想通後,覺得他們兩個現在就是在「爭寵」階段,只是相對起弟弟可以無限制的撒嬌,哥哥通常耍個小脾氣就被罵回去,因為他是「哥哥」,所以他正在不斷落敗。
大人總是會拿同年紀的時候相比:弟弟還小,你小時候我們也是有這樣對你。
就拿看書來講,以前我會帶著他認注音,那時弟弟小到只能坐在旁邊不會來參與,但現在換弟弟要學認字了,哥哥卻常拿著書來說他也想聽你唸。
我心裡想的是任務導向:你可以自己唸了,我要趕快帶弟弟學會認字,以後你們兩個才可以都自己唸。
但對小孩來講,他感受到的就是現在,他現在的需求就是沒被滿足到,而且看起來你們對弟弟就是比較好。
仔細想想真的忽視哥哥的心情好一陣子了,用這篇文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,也把想法分享給你,或許也會對你有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