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數投資是不間斷的主動選擇,看透幻覺做出正確決定

很多人常常有個誤解,認為股票雖然有上千支,但強的就那幾支,所以要在裡面挑出一支很會漲的看起來並不難。

像是最近台積電、聯發科、鴻海這些大權值都在大漲,這都是大家耳熟能詳,也大多有注意過的股票。

又像是綠能的相關概念股、前一陣子的航運,你肯定也在電視、網路甚至現實中聽過人推薦這些股票。

這幾種狀況其實都對應到統計裡「取樣範圍」的錯覺,你聽到的股票很多,到處都人主動要報明牌給你,但你的錢不可能全部都買,就算全買佔比也不會太高。

所以你「觀察過」的股票,跟你實際「會買的」股票數量是差很多的,例如聽過10檔只會出手其中1檔。

這時你再憑印象去說,某某股票我早就注意過了,只是後來買了哪個所以沒錢再買而已,不然現在就賺翻了。

你講得好像是2選1的選擇,把機率放大了五倍。

在你選擇外的9支股票,一定也有很多是不會漲、甚至賠錢的,不過因為它們沒有被新聞大肆報導,所以你根本就忘了這些股票的存在。

如果一開始你是聽到什麼買什麼,我相信報酬也不會好到哪裡去,但經過腦中這層濾鏡後,一切看起來卻是這麼簡單。

也是這個原因,所以主動選股其實是比你想像的還要難上好幾倍,我常說你可以撥出一部份去選股,只是記得要比較實際報酬也是這個原因。

我們都有看人打球、打電動的經驗,坐在場邊出一張嘴時看起來都非常容易,但等到自己真的下場後,才發現許多動作不是隨心所欲的,自己表現並不會比別人好。

當你被自己「規定」只能做指數投資時,你永遠都會幻想自己選股可以做得不錯,加上上面講到這些原因,你會進一步放大成功的機率。

如果眼光真的是兩檔會中一檔飆股,那肯定是適合主動選股的,任何人來看這件事都會得出同樣結論。

問題是前提就是錯的,沒有人可以看兩檔就中一檔,只是很多人是這麼自認的。

尤其是動能派的這種情況會特別明顯,因為所以跌的都被停損掉了,漲的、有加碼的可能會漲滿多,小虧的很多都被忽略了,大賺的永遠記在心裡跟嘴巴上。

記錄的方式也很簡單,把兩種不同的投資方式分帳戶放,比較在一段時間後,帳戶個別成長了多少。

例如一開始指數帳戶100萬、主動選股帳戶10萬,經過6個月後,指數帳戶變130萬,主動選股帳戶變成多少。

有時候主動選股帳戶會有部份資金閒置,因為在換股時暫時沒看到好標的,這些閒置成本就會反映在終值上,因此利用「終值」的比較可以詳實反應出你主動選股的效益是如何。

因為我們人性的濾鏡,在投資路上你會遇到許多似是而非的事,「指數投資」不只是被動的定期定額,而是看清這些幻覺後所做出的決定。

因為知道主動選股沒這麼容易、因為知道報酬率常常被心理放大數倍、因為知道8成的投資人報酬都不如大盤,所以我們才選擇指數投資,如果你也認同指數投資的理念,接下來投資的三十年裡,你就得練習看透這些幻覺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7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