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會九月場:人生的一切都是選擇

昨天去參加一個月一次的 恬事讀書會,這次我準備了《停損的勝算》跟大家分享。

結果書一攤開,大家的都有點偏心靈類的,有

Rebecca的《有一種分手叫做不遺憾》
Ariel的《正是時候讀叔本華》
淑婷的《朝一座生命的山》
貴子的《一流的人讀書,都在哪裡畫線》
月華的《自我覺察》

不過實際分享+聽下來,其實大家的書都具有同一個議題:選擇。

《停損的勝算》不是單講股票停損,而是說我們一般會認為「堅持」是美德,但這本書要告訴你,堅持某件事,代表你放棄了其他的選擇。

例如我們看過一些因為堅持成功登上聖母峰的故事,有的成功回來有的卻沒辦法,但這些故事有些會拍成電影,我們反而沒看過的是,因為遵守登頂守則,在約定時間點到達後乖乖折返而沒有登頂的那些人。

我們太把焦點放在有沒有完成某件事,但以登山來講,終極目的應該是「成功回到山腳」,為什麼我們反而推崇的是堅持「登上山頂」而不是堅持「安全回來」呢?

即使你不斷在換目標,也不能說你是一個意志不堅的人,而這本《停損的勝算》就是帶你找到什麼時候適合堅持原來的事,什麼時候又該放棄比較好。

就像感情一樣,堅持在一起未必會是最好的結果,選擇不遺憾的分手,把這段歷程換成養分,然後不戀棧的往前走。

又或是整個人生也是一樣,叔本華認為人生就像鐘擺,在慾望無法被滿足而產生痛苦的那端,與慾望被充份滿足而產生無聊的另一端擺盪,讓我們真的覺得快樂的中點卻總是一瞬而過,所以我們要選擇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事,而不是陷入不斷擴張、沒有終點的慾望迴圈。

在佛法裡也有類似觀念,大多數的事都發生在我們內心,但我們選擇了向外看,只要好好把內在顧好就能獲得平靜,《朝一座生命的山》講的是大里的菩薩寺,感覺是個很清幽,把佛法的概念融合在建築當中的地方,會會讓人想去看看。

我們可以靠《自我覺察》的工夫來幫助自己,不過「覺察」應該是不帶批判或功利的,否則你只是又讓外在的事物影響內心而已,聽月華分享許多「賽思」的思想覺得很有意思。

到某個年紀就會想,人一輩子即使可以轉世,之後又得重頭來過到底是為了什麼,我當了十幾年的學生,學到的這些知識之後就不能再用,老了以後累積的人生智慧也忘得一乾二淨,但在賽思的思考裡,這些表層的知識似乎會化成某種大智慧或思考的準則跟著轉世,這樣一想就覺得努力更有意義一點。

《一流的人讀書,都在哪裡畫線》其實也是選擇的一種,你不能整本書都畫線,否則畫了等於沒畫。一般人也不會這樣,但通常會畫在「最有感」的句子上,問題是當你第一次看這本書,最有感的句子常常是你本來就知道的事,只是用更漂亮的文字寫出來,書裡建議要在新知識上畫線,不管你認不認同。

讓每本書的新知挑戰你既有的信念,有些挑戰成功優化你原本的做法,有些則是挑戰失敗化成養分,讓自己信念更加穩固。

這次的6本書令我收穫滿滿,也分享給你,如果你對停不停損、分不分手、畫不畫線,或是對更大格局的生命的選擇有興趣的,可以在裡面挑到適合你的書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