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山的終極目的不是登頂,而是成功返回山腳《停損的勝算》
《停損的勝算》作者是世界撲克大賽冠軍,這本書教你的不只是股票的停損,而要怎麼在人生各個停損的選擇中,找到最有勝算的那個選擇。
你聽過股票停損是紀律,但對人生其他選擇而言,「放棄」似乎不是正面的詞,相對的「堅持」才是我們推崇的美德。
但其實每當你選擇「堅持」某個選擇時,你同時也放棄了其他選擇,如同股票不停損時,就喪失了拿那筆錢去購買其他股票的機會成本。
為什麼我們會這麼難停損——不管是股票還是生活——我們可以用登上聖母峰的例子來了解。
要登上聖母峰你先準備幾個月的時間,到尼泊爾的基地營把裝備搬到最上面的4號營,等到天氣許可時才能挑戰登頂。
雖然現在有專業顧問公司可以協助,讓一些經驗、體能不那麼厲害的登山客也有挑戰的機會,但這樣的準備仍然要付出約200萬台幣,加上幾個月的時間,而且不保證登頂成功。
因為4號營往登頂的路實在太險峻,而下山又比上山耗費體力,所以專業顧問公司會訂下規矩:下午一時一定要返程回營,不管距離山頂剩下多少距離。
如果你看過2015年的電影《聖母峰》,這是描寫世界最優秀的登山領隊之一,羅伯.霍爾帶領4名登山客登頂,卻在返回4號營的路上喪命。
這個1996年的真實故事小說寫過、1998年的紀錄片拍過,2015年又再次翻拍,許多人都知道羅伯.霍爾甚至是其他4名登山客。
但沒有人知道,當時走在他們後面的另外三名登山客發生了什麼事。
他們三個在基地營與其他人一起聽著羅伯.霍爾的行前提醒,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,下午一點前一定要返程,他們照做了,羅伯卻沒有。
羅伯與4名登山客於2點登頂,然後無法返回基地營。
而乖乖於11點眼見登頂無望的這個人裡,有人已經七大洲裡其他6座最高峰,就只差這座聖母峰,而且就只差3小時就可以登頂了。
他們最後遵守規矩回程,然後在幾年後重新挑戰後成功登頂。
很多人以為登山的終極目標是登頂,其實從長遠角度來看,最終目的應該是「平安返回山腳」。
大家都想活著回家,但是什麼讓登山客甘冒這麼大的風險,問題就在背後那些「沉沒成本」。
當你為了這次登頂付出200萬的金錢,甚至提前一年就開始準備,可能連工作也不能好好做,加上距離山頂就只剩幾百公尺,要是這次沒成功,下次又得重來一次,不就太虧了嗎?
注意這段話,這是把「登頂」這個終點視為事情有沒有收穫的想法,事實上不管有沒有登頂,這次的體驗一定會對你最終——在人生旅途中——達到這個終點有所幫助。
大多數人立下目標都是很武斷的,例如
「我今年一定要登上聖母峰」
「我今年要完賽全馬」
「這個產品一定要在三年內上市」
但你可曾想過,如果登頂那天天氣惡劣呢?跑全馬前骨折了怎麼辦?或是產品三年內只能做到半成品呢?
太過武斷的自我承諾本身就是沉沒成本之一,為此我們要在立下志向前先想好「停損條件」。
例如我要完賽全馬,「除非」醫生告訴我不能跑;或是這個產品要三年內上市,「除非」無法通過內部測試。
這個「除非」並不是事到臨頭才臨時想出來,而是在一開始立志時就要決定好的,而最好的方式是率定一個「時間」與「狀態」。
以股票來說你可以這麼講:「我要長期持有這家公司,除非它在兩年後的股價仍然下跌20%以上。」
用Google日曆找出「兩年後」的日期,把價格的死線標註清楚,希望兩年後的你會記得這個「除非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