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財是20%的知識加上80%的行為
重點在於「行為」,真正的理財是你有沒有認真找出理財目標,訂定可執行的投資計畫,然後切實執行。
但很多人在做的是什麼?沒有理財計畫,不斷在網路找各種「知識」:籌碼怎麼看,波動率代表什麼,公司的營收公布得如何等等。
然後因為帳面上賺了一些錢,就開始加大花錢的力道,或是這個月不小心花過頭了、覺得股市在高檔,乾脆就不投資了。
其實我們不需要這麼多「知識」,反而需要不管賺錢或賠錢,都要從一而終投入資產的「行為」。
更別說網路學到的「知識」常常是半套的,就像少了幾頁的武功秘笈通俗版。因為有些知識無法言傳、有些是別人會藏招、也有些是本來就有時有用有時沒用的,這樣的知識最後常常變成雜訊。
當你的腦中充斥太多雜訊時,會覺得怎麼做都不對,明明各項指標你都跟上了,卻無法轉換為獲利入袋。
這時你很可能會再做一件事:學習更多的「知識」。
但其實,你只要好好改善自己的行為,也就是說當你發現自己無法從各種策略中獲利時,你就應該找尋其他方式。
無法獲利可能是因為這個策略本來就不行,也可能你不適合這個策略,或是你有一些關鍵要素沒達成等等。但不管原因是哪個,你要做的都只有一件事:遠離它。
你的目標是找到「可執行的投資計畫」,不管你是像我一樣選擇指數投資,或是再找尋其他主動投資方式,但你會發現,其實關鍵都在於你的「行為」。
許多投資達人不需要儲蓄,他們光是從股市或其他廣告代言就可以不愁吃穿,那是因為他們是頂尖的,但你不是,所以不管你在學什麼絕世武功,你現在都只是小菜雞,要練的基本功就是「儲蓄」。
把儲蓄不斷投入資產,並給自己訂定一個報酬率目標,例如指數投資的6%(通膨調整後),或是主動投資的10%、20%。
依據這樣的報酬率訂出你認為合理的投資目標,例如55歲達成1500萬資產、或是更有野心的40歲1億資產都可以。
重點是什麼?回到你的行為,你每年應該要面對自己是不是達成目標了,你當初野心勃勃的20%報酬率達成了多少?你的投資計畫中現在應該有多少資產,你是不是達成了?
你會發現一開始訂的目標常常是不切實際的,誠實面對自己的妄想,然後慢慢修正它。
不過最重要的關鍵在你有一個目標,例如你想要55歲達到1500萬資產,你就不能因為今年上半年多賺了100萬,就拿去多換一台車,因為你還沒達到目標呢。
在理財上,控制自己慾望,讓自己保持在穩定致富的道路上是最重要的,當你慢慢降低了不切實際的目標後,你會發現其實不需要冒太多的險,也不需要太多的知識,在舒服的道路上,你自然會慢下腳步。
因為我們追求的,從來不是比別人賺更多的錢,而只是讓自己生活變得更滿意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