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錢之外的規劃,想用錢換到的東西才是重點,納入你的財務規劃裡吧
有句話是這樣說:「人生最遺憾的是走的時候,錢花不完;人生最悲慘的是錢花完了,人還沒走!」
錢這東西其實說重要也很重要,但我們也都聽過用錢買不回的東西:健康、親情、友情、時間等等。
我看過對錢最貼切的形容,是出自經典書《跟錢好好相處》,裡面把錢定義為「生命活力」。
年輕時我們生命活力多,所以用來換取金錢,等老了生命活力少了,再用錢換回生命活力,理財就是這麼一回事。
所以不管你目標要賺多少錢,你的目的都不該是金錢本身,而是這些錢可以為你換來的生命活力。
每個人想要的生命活力不一樣,有人喜歡獨自遊山玩水,也有人享受看著兒孫長大,你的嚮往應該要帶你去不同的方向。
方向錯了就像這樣,明明未來想跟孩子保持緊密關係,現在卻只忙著工作賺錢而忽略孩子;或是明明喜歡登山這類體能活動,現在卻忙到沒時間運動。
理財要規劃,人生其他面向也要長期規劃。
我們都很熟悉,錢會經由時間複利而放大,而像是親情、健康、興趣等其實也會。
這又出自另一本書叫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》,裡面談到一個叫「記憶股息」的概念,在書裡本意是盡量把錢換成記憶股息,可以帶給你持久的快樂。
而我認為在親子關係裡也有同樣效果,跟孩子去各個地方創造的回憶,會留在你與他們心中,每當孩子拿到這段記憶的股息時,就像你們的關係帳戶又入帳一筆被動收入。
同理,平常的運動養成的習慣,可以為你保持運動打下根基,而不是等到你退休那天,突然決定開始鍛練體力。
興趣又何嘗不是如此呢,我們都有很喜歡一個活動,連躺在床上時也在腦中做意象訓練的經驗吧,這其實也是激發技能與創造力的練習。
從一開始的規劃就應該是全面向的,也就是「以終為始」的概念,在你30年以上,退休前的時光,每天只要做一點點,就可以輕鬆達到目標。
理財如此,親情、健康、興趣、愛情、友情也都是同樣道理。
金錢跟你在意的其他東西牴觸時,你應該選擇金錢以外的,因為這些事物是你未來想用錢交換,但卻不一定換得回來的。
想像你的理想生活,然後把大目標變成每個月、每天可以達成的小目標,有意識的執行達成這些小目標。
選擇工作、假日行程、平日空間時間、重要節日時,把這些事物納入考量,這些也都是廣義理財的一部分。
一開始肯定是笨手笨腳,許多人不是不想經營工作以外的關係,而是躲在工作這個舒適圈比較不會犯錯。
但每次的嘗試都是一次練習,每次練習都是一次複利。你要相信在你退休前,長達30年的時光裡,沒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,財富自由不用說,其他領域你也肯定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