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想生活其實是你生活足跡的每一步
其實說穿了,根本沒有什麼最理想的生活,所有的規劃都是建立在「放棄」這個概念。
你得放棄一些現在的生活,換取未來的快樂,或是你要放棄一些未來的享受,換取現在的自在。
你不可能什麼都要,除非你中樂透,否則你的慾望不會有滿足的一天。事實上,就算你中了樂透,也很可能不會滿足。
我們要學習接受不完美的美,也就是日本說的「侘寂」。庭院掃得一塵不染很厲害,但有幾片落葉掉了下來才是侘寂。
理財也是一樣,你永遠會有想要的東西,每一步都是朝向理想邁進一步,但你永遠不會有到達終點的那天。
你可能喜歡旅行,而你退休後的「理想生活」的規劃是一年出國兩次,但你的錢只夠出國5天,而每次去玩你都想再多玩3天。
每次你都苦惱怎麼把行程塞進這5天裡,心想如果有更多被動收入就好了,換句話說,你的「理想生活」其實並不理想。
但這個不理想給你一個進步的空間,即使你已經退休了,還是有辦法增加收入或減少支出,你可以調整日常花費,就能多擠一點錢出來多玩幾天。
當然也可以做一些副業,許多作家70歲還在寫作,你的人生智慧就是最專業的分享。
或是乾脆接受這樣的現況,學習享受每次旅行前絞盡腦汁,或是旅行後那種8分飽的感覺,並好好期待下一次旅行,或是在旅行中好好享受沒有旅行的日常。
事實上,我們都希望及早規劃理財,但過早的理財很可能與現實脫節。
例如還沒結婚就開始規劃的理財,怎麼料想得到等你老了是兒孫滿堂或是孤身一人。
但你也不可能等到兒子都生小孩,並確定小孩大了不會再生了才開始規劃,這樣就太晚了,沒辦法讓複利發揮效果。
我們人生的決定本來就都是帶狀的,現在的理想生活不代表未來會喜歡,我們在做任何規劃時手上拿的都是指南針而不是地圖。
其實我認為的理想生活,並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後看。
當你在退休以後回頭看,會慶幸自己在30歲做的財務決定,或是結不結婚、買不買房、生不生小孩這類的人生大事的話,那現在就是你的理想生活。
甚至不用等到退休,任何時候你回頭看,只要覺得自己過去每一天都很努力,現在就是你的理想生活。
你的理想生活不是只有退休後,從整個人生的角度來看,如果最終是理想的,那現在這些過程也是理想的歷程。
我們都太習慣往前看,很多時候我們往上爬了,眼界高了,就忽略了自己一路以來的成就,其實每到一個小小的里程碑時,都值得你回頭看一下,想想看5年前的自己會有多驕傲。
其實理想生活就是你的足跡,你為了未來規劃走過的每一步,只要盡了力就是理想生活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