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不冷不熱才是堅持之道,以小孩功課為例
我們都知道引導小孩學習時,不要直接跟他講答案,而是要引導他去思考並找出答案。
兩種極端都不好,不管是遇到問題直接解答,或是完全置之不理,都會減損孩子學習的動力。
不過實際執行發現還是有許多眉角要注意啊,例如我們人每天的雜務、情緒都是不同的, 你今天可能正在忙別的事,孩子作業拿了要來問你,你會不耐煩地跟他說叫他再自己看,然後過了5分鐘他說看不懂時,再不耐煩的給他答案。
反之當你心情好時,你會很有耐心的從前因後果跟他解釋清楚,這時當然會謹記幫助孩子學習的原則:不要直接講答案,而是引導他去思考。
心情好時這個做法還不錯,但壞就壞在「不一致」。
因為對孩子來說,他感受到的是有時候爸爸會給我一個超棒的陪伴思考,有時候則是會不耐煩,但他未必知道什麼時候你的心情好,什麼時候心情差。
所以對他來講就是碰碰運氣,反正你心情不好時,還是會幫我找到答案(雖然很不耐煩),但如果我運氣好,我就可以聽到一連串的案例與思考。
這給孩子的動機是:反正試試不吃虧吧。
最近發現自己有這個毛病,心情好時連成語的典故都講出來,心情不好時叫他自己去找書找字典。
我想與其如此,不如一開始就控制在一定程度,不管心情好或壞都可以穩定輸出的程度。
過程可能會像一個SOP,例如先請他去書裡找答案,題目看清楚,這可以爭取一點時間,如果自己心情亢奮或煩躁時可以冷靜一下,接下來可能就用簡單,可以一致性的回答方式回答他。
至於你想到的一些例子、典故,就等到睡前講故事聊天的時間再來聊吧,把這些內容當成聊天內容,而不是回答。
有一個穩定的模式,下次孩子就知道他問你後,肯定會得到一個方向,而且還是得自己找,最後也不會跟一開始就自己找到的答案差多少。
這樣的模式才會給他自己尋找的誘因,不冷不熱才是自己持續得了的主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