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到股息,你唯一的選擇是再投入

雖然許多人把股利當成額外收入,並用來判斷一支股票或ETF該不該買進,但其實股利對多數人來講根本是看得到吃不到。

因為股利吃掉就沒有了,就無法再拿來當成複利的原料了,而且股利也不是免費的。

你肯定不會把你的工作收入當成免費獲得的,因為你付出了時間與勞力,假設你買進一支有5%股利的股票,而且很快就填息了,你也絕不該把股利當免費獲得的,因為你付出了「機會成本」。

每個人都可以靠指數投資賺到市場平均報酬,以台灣來講就是0050或006208,通常年化報酬會在8~10%左右,而資金不買006208所做的其他選擇,都背負這8%以上的機會成本。

舉例來說一支定存股很穩定,不只殖利率穩定在5%、每年還會微幅上漲1%,而且填息還很快,這種公司應該算是夢幻存股標的了吧。

雖然會算的都知道,它的年化報酬約是5+1=6%,比006208的8%還低2%,但不要緊,有些人就是喜歡配息的感覺,因為有真金白銀入袋這股安心感還是有點價值。

但如果你把入手的股利當成免費,選擇花掉一部分股利來犒賞自己一下,那兩者的差距就會越拉越大。

全部花掉的話,複利效果就只剩1%;花掉一半則只剩3.5%,這與006208的8%差距就非常大,對正處在財富累積期的你來說是非常致命的。

在網路上會看到股利上百萬的對帳單,大多數人都嚮往這樣的生活吧,只要靠股利就能過上不錯的日子。

但他跟你有個很大的差別,就是百萬股利這個人早就財富自由了,而你還在財富的累積期呢。

我們同樣用5%殖利率計算,要領到100萬的股利至少要2000萬的資產,不管在幾歲這個資產都是可以選擇躺平的程度了吧。

而大多數的正在努力的路上,因此他們有權利把配息都花掉,但你沒有,因為你還沒通過那個「財富自由」的門檻。

他們最擔心的是股票大幅貶值,而自己又得從裡面領出生活費,舉例來說2000萬時拿出1000萬是5%,但當資產跌成1000萬時,同樣領出100萬則變成10%。

這樣的波動會有實質的影響,如果股市大跌了5年,光是生活費就從1000萬裡領走500萬,接下來就算股市回到原狀,資產也只剩1000萬了,這是他們最怕的「風險」。

而你最大的風險叫「報酬不足」,當你達到設定的退休年齡,卻沒獲得對應的資產時,你可能已經沒有心力再繼續工作,因此只能被迫接受較低的生活水準。

為了避免這種情況,除了完善的財務規劃外,最直覺的方式就是儘量把錢存下來,所以當我們選擇把一些錢拿去購買股票,投資未來生活的同時,我們就不該再試著把這筆錢拿出來花用,否則就會自相矛盾。

所以一般來講,在你投資規劃裡的標的,即使有配股利也應該只有一個選擇,那就是把股利再投入投資。

話又說回來,如果在財富累積期的你,股利應該再投入而不能花用,那你可以思考看看追求配息的意義在哪裡。

如果你還是很喜歡配息的感覺,再思考一下前面講到的機會成本,這個「感覺」要花你每年2%的機會成本,等於在你30年的投資生涯裡,會讓你的投資成果減少45%,這樣的成本是否划算,值得趁年輕想個清楚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