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投資總是失敗?投資常見的20種心理偏誤
其實股市是長期向上的,原則上如果你只做多股票(即買進現股),要賠錢的機率還是偏低的。
但這可能跟你的投資經驗不太相符,很多人努力在網路尋找投資明燈,就是因為自己不管學了技術分析、籌碼分析、甚至基本面分析,知識文看得頭頭是道,但等到自己真的要執行時發現怎麼買怎麼錯。
其實原因可能不是出在方法,而是出在你自己本身。這也合理,畢竟短期交易是零和遊戲,也就是有人贏錢就有人輸錢,如果一個方法任何人做都賺錢,那這些錢是從誰那裡贏來的?
自己永遠是最難打敗的對手,這篇文章整理了投資新手老手都會犯的20個心理偏誤,很多是你根本不會意識到的盲區。
確認偏誤
玩個遊戲,給你一個數列「2-4-6」,請你回答這個數列是基於什麼規則列出的,你可以「不限次數」提出另一個數列來確認是否符合規則,藉此給出你最有信心的答案。
根據研究這題只有20%的人能答對,而且答案很簡單。
那其他80%的人錯在哪裡呢?有一半的人會提出「4-6-8」,再加上「3-5-7」來確認符合規則,給出答案是後面數字等於前面數字加2。
另一半可能會提出「4-8-20」、「6-12-36」來確認符合規則,最後答案是後面數字是比前面大的偶數。
正確答案是「後面數字比前面大」,要確認也不難,只要提出「6-4-2」確認不符合規則,再提出「1-3-4」確認符合規則,任何人都可以得出這個答案。
為什麼這麼多人答錯呢?因為他們在看到「2-4-6」就已經有結論了,接下來只是用「符合規則」的假想來驗證,當驗證符合規則後就信心滿滿提出答案。
這就是「確認偏誤」,股市中常見於你做了一些研究(技術分析、籌碼分析、基本面分析),得出這支股票將會上漲的結論,接下來看到任何新聞、訊息都會用這個結論套進去。
例如跌破均線判定為假跌破、掉單視為利空出盡,人總是可以合理化解釋一支股票的漲跌。
近因偏誤
近因偏誤 (Recency Bias),又稱為「近因效應 (Recency Effect) 」,指人會把最近發生的事當成原因,例如昨天FED講了什麼話,今天股市應聲大跌,就把因果關係成立。
但從FED談話後,世界各地還有各個大小事件,說不定哪裡又轟炸了,或哪個國家推行了什麼新政策。
提供克服近因偏誤的一個訣竅,當你腦中浮現任何因果關係的猜想時,問問自己「是否有其他合理的解釋?」
處置效應
當人們面對兩個可能的行動時,會傾向把獲利收到口袋裡,帳面損失則傾向不實現,甚至進一步攤平。
兩支股票都花10萬元買,現在一個市值9萬一個市值11萬,人們往往會選擇賣出後者。
因為賣掉市值9萬的,虧損就實現了,我就虧掉1萬元;反之賣掉賺錢的,虧損就不會實現,還可以說服自己是長期投資。
要避免自己的處置效應的話,你要學習用市值的角度來看自己的持股,把帳面損益一律當成已實現,可以大大減少這種偏誤的產生。
展望理論
其實處置效應的原因出自「展望理論」,如果我們玩一個遊戲,我贏你要給我3000元,那我輸了要給你多少錢,你才願意跟我玩這個遊戲?
平均而言這個金額大約在4500~6000元,也就是1.5~2倍之間。
學過期望值都知道,只要高於3000元這遊戲就值得玩,但人性會對損失趨避,從展望理論我們知道損失的厭惡感大約是獲得喜悅感的1.5~2倍。
換句話說,如果兩支用10萬元買的股票,一支市值9萬另一支11.5~12萬,人們往往還是會賣出賺錢的,而保留虧損的。
記得一件事,當初你買股票時一定做過各種評估,之後證明你的兩個選擇一個對一個錯,而你卻選擇留下錯的那個,反而是把看對的賣掉,這個決定非常不合理。
定錨效應
如果一支股票你從100塊開始看或是買入,你會認為這支股票終究會回到100元,因此在90元、80元買入就是穩賺不賠。
這是新手常見的錯誤,因為股票未必會回到先前的價位,前幾年很紅的航運股,基本上沒有減資的話不會再回到200以上的價位,同理也不會再回到以前十塊以下的價位。
股價反映的是未來,以前的股價反映的是先前的狀況,這兩者很多時候沒有特別大的變動,但股價不會總是定錨於以前的價格。
從眾效應
當有一個熱門股出現時,人們總是會呼朋引伴,最後變成人多勢眾。
你一定會看過一支股票當紅時,網路論壇是容不下其他聲音的,如果你有異音就是XX酸,就是見不得人好、不敢衝的魯蛇。
在這種氛圍下,很多人也會想著,既然大家都說這股票好,我跟著買準沒錯。
其實股價是由供需決定的,當想買的大家都ALL IN買進,也就沒有人可以再拿錢出來買,股價下跌只是早晚的事。
後見之明
很多事在事後來看都顯而易見,先前有人說買0050不如買台積電就是一例,但他們忽略的是,20年前買台積電叫死錢( Dead money ),很穩但不太會漲,大家會去買聯電、太陽能或是宏達電什麼的股票。
後見之明的解方是,把你的看法用紙筆記下來,幾月幾日對什麼事的看法是如何寫清楚,等你日後回頭來看時,會發現你以為自己預測有80%的準確率,結果常常是50%都很勉強。
結果偏誤
股價最終只有漲與跌,但世界的運作都是機率,不管天氣預報如何,你每天出門都可能遇到下雨,但你不是從此每天都帶傘。
我們常常會講「早知道」,早知道我就買了、早知道我就賣了,問題是根本沒有早知道。
你看好一支股票時,就該知道自己可能會贏也可能會輸,一部分因為選股的眼光,另一部分則純粹運氣。
例如2024/11月美國宣布台積電不能出口成熟製程給中國,導致股價短期下跌,並不代表台積電不是好公司,也不能代表買進台積電的人看錯了。
每件事、每個結果都是有機率發生的,如此而已。
派系偏見
如果你們有一群人都認為某檔股票會漲,就會排擠、打壓相反的意見,接著你們會形一個「同溫層」。
在這同溫層裡大家患難與共,不斷互相餵食帶有「確認偏誤」的意見,讓彼此意見同質性越來越高,也越來越偏差。
這種偏見容易讓你對該股票過份樂觀,同時對風險視而不見,解決方式也很簡單,不要參加這種團體,同時對相反意見持開放態度。
賭徒謬誤
如果擲硬幣時連續出現5次人頭,人們往往覺得「該出字了」。但其實機率仍然是50%,並不會因此而提高。
我們在股市裡也常有這種謬誤,覺得一支股票連漲好幾天了,該是時候下跌了。
的確一支股票連漲10天是不正常的,你不該期待任何一支股票可以連漲10天。
但如果這支股票已經連漲9天了,那第10天也收漲的機率其實並不低,至少不會趨近於零。
觀察偏差
有過買車經驗的人會知道,有時候你只喜歡T牌,從沒考慮過F牌,別人講F牌新出的車還不錯時你會想,這牌的車有人開嗎?你本來沒什麼印象,但自這次談話之後,路上F牌的車好像變多了。
接著一個要好的朋友,買了F牌最新休旅車並且讚不絕口,你開始認真考慮購入這台車,這時感覺路上同款車好像又更多了點。
我們買股票時也是這樣,買進太陽能時就發現,全台各地到處都在做太陽能板;買進面板後就開始注意,大尺寸電視即將迎來購物旺季。
其實這些事一直都在發生,在投資時的解決方式,是拉長觀察的期間,你就會知道太陽能板已經做了十幾年了,大尺寸電視暢銷也未必帶動面板廠上漲。
維持現狀偏見
當一支股票的去留令你苦惱時,大多數人會選擇維持現狀。因為如果做出改變的結果是錯的,會讓自己感覺很懊惱。
而且人會把改變視為一種成本,只有當改變的利益高於該成本時才會行動。
但當選擇越來越多時,這個成本就越來越高,而你甚至不會發現自己正受維持現狀偏見的影響,還以自做出了對現況最好的決定。
解法很簡單,就是查理.蒙格常講的「反過來想,總是反過來想」。
如果你在猶豫要不要賣出股票,想想看如果你現在沒持有這支股票,這價位你會買嗎?會就留著,反之就賣掉。
心理帳戶偏誤
思考一下,如果你今天去參加你期待已久的演唱會,票價是1000元,然後有兩種不同的情況發生。
一是你預先買好的票不見了,而入口處可以買到位置差不多的票,票價同樣是1000元。
二是你本來就沒買票,走到入口發現不知什麼時候掉了1000元。
如果你你,在兩種情況下會買票嗎?
兩種情況有類似之處,你同樣額外損失了1000元,但心理學家發現,情況二買票的比率遠高於情況一,這就是心理帳戶運作的方式。
情況一時你已經幫演唱會編好了一個心理帳戶,而這張票不見了,所以這個帳戶裡已經沒錢了,所以很多人傾向不補買。
情況二就不一樣了,不見的錢是大水庫的錢,而你的演唱會預算從頭到尾都沒花掉,所以你仍然有1000元預算可以買票。
在投資上心理帳戶偏誤常見於買到一支飆股時,覺得這些錢都是「賺來的」、「不義之財」,所以可以稍微揮霍一點。
解法是把「報酬總是伴隨著風險」記在心裡,你獲得的報酬是承擔風險而來,沒有什麼不義之財或天上掉下來的錢。
稟賦效應
心理學家做過研究,給一群大學生兩個普通的物品,可能是馬克杯或是小畫作,實際市場價值差不多,給他們估出來的價格也大約相等。
但如果在估價前加入一個小動作,先把東西送給他們,之後不是問他們估價,而是願意多少賣掉這個東西。結果發現同一個東西,只要是「自己的」,對一個人來說價值就提高了。
在投資時也是一樣,一家公司還沒買之前還比較理性,但買了以後就覺得這家公司怎麼看都很好,執行長講話很好、財報出來也很好。
實際上很可能只是稟賦效應的影響,這個效應比較難以避免,因為你真的會覺得看到的各項指標都不錯,我唯一想到的方式,是趁還沒擁有這家公司前,先想好之後發生什麼狀況你就得停損出場。
過度自信
人常會對自己的決定有過度的自信,這會導致人們忽略短期交易的零和特性,認為自己總是可以一次次贏走別人的錢。
前面講過股價是由供需決定,如果你對這支股票這麼有自信,請問別人為什麼願意在這時候賣出呢?你是否有別人不知道的情報,這個情報的可靠性有多高。
散戶最常見的毛病是聽信別人的建議,如果有可靠的內線消息,別人一定會到處籌錢買越多越好,除非你是第一手消息,否則可能有成百上千的人砸鍋賣鐵把這支股票買了上去,這時再買進的你很可能只是負責接盤。
控制的錯覺
人們會高估自己的控制力,例如我兒子最近迷上寶可夢抽卡的線上遊戲,他告訴我一種抽卡必勝法,訣竅是看卡包如果有彎彎的(這遊戲真的偶爾有幾包彎彎的),那就可以抽那包。
我問說抽那包就會有閃卡嗎?他說很有機會,但也有可能不是。
其實我不想告訴他的是,在你按下抽卡的那一瞬間,就決定你抽到什麼卡了,動畫只是模擬真實抽卡而已。
我們在股市也是一樣,有人迷信某些偏方、風水,有人則是過度信任自己的判斷,這跟過度自信有點像,只是控制的錯覺比較像是,我知道零和交易不容易賺錢,但我認為自己的研究足以勝過別人。
選擇悖論
我們面對的選擇越多,常常越難做出正確的決定,原因為人的腦力並不是無窮無盡,善於思考的人可以想得更多,但光台股就有上千檔、全球就有破萬檔股票,沒有人可以做出完全正確的決定。
有些人知道這個道理,所以他們只問「會漲嗎?」「可以買嗎?」可想而知這不是好的投資方式。
理論上我們要看越多標的,才能從中挑選出最適合的,但其實看越多標的決策品質越差,反而導致你無法做出更好的選擇,這就是選擇悖論。
解方其實也很容易,就是使用指數投資,一次打包所有的股票,享受股市長期向上的紅利。
忽略基本比例
每當身邊的人大賺一筆時,很多人會覺得投資真容易;自己買過一次飆股,也會覺得投資沒什麼,一年20%很基本。
但這些都忽略了基本比例,我們可能是從身邊朋友、同事裡將近100人之中,聽到一個朋友的朋友大賺一筆。
或是在十年的投資生涯中,只有一次買到3倍股,從機率上這完全是可能發生的,但我們通常會忽略這個樣本比例。
記得一件事,你永遠會聽到身邊的人比你賺錢,但你不知道的是很多人,他們不會說出口但正在賠錢,這些賺賠平均後就會是市場的總平均。
自我歸因偏誤
人們習慣在賺錢時覺得是自己厲害,賠錢時則都是大環境、公司、政府害的。
所以當研究公司買進後,營運表現不佳通常是公司的問題,而不會認為是自己研究不到位害的。
只要你知道這個偏誤的存在,並常常提醒自己不要陷進去,這個偏誤算是相對容易解決的,只怕你完全沒意識到自己正困在這個偏誤中。
佛洛伊德的快樂原則
其實總歸而言,我們都是遵循「快樂原則」,能讓我們快樂的事就會多做,股市上漲時三不五時對著庫存傻笑,下跌時則儘量努力工作忽略未實現的虧損。
獲利入袋是快樂的,停損賣出是痛苦的,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這樣,能賺錢的人就是能克服這些弱點,因此投資就是一直與自己人性的趨樂離苦作對。
但如果你選擇的是指數投資,你就可以完全忽略自己的投資部位,專注於其他會讓你快樂的事。
人生還有許多事是可以快樂又不會賠錢的,例如旅遊、例如陪小孩玩、甚至打遊戲都花不了多少錢,何苦在投資這個修羅場不斷考驗自己。
總結
傳統經濟學總假設人是理性的(也就是所謂的經濟人),但心理學家到最近才發現,人不完全是理性的。
同樣的,你在投資上也不是理性的,大多數人也是離理性差得很遠,行為經濟學的影響可能在研究個股時(控制錯覺、過度自信),也可能在買賣時(稟賦效應、維持現狀偏誤),更常發生在對各種數據的判斷(近因偏誤、確認偏誤)。
在投資上越理性的人,能克服更多弱點的人可以賺到更多錢,但在你變強的過程常常已經付出了許多成本給更強的人。
理解有哪些偏誤是第一步,當你正視自己是不理性的以後,可以設法去改正這些不理性。
但如果跳脫出來想,我們生活中同樣有許多不理性存在,同一款車我就是覺得我的車二手車價比較好(稟賦效應)、雖然知道墜機機率很低坐飛機還是會怕(忽略基本比率),但我們不都活得好好的嗎?
接受生活中的不理性,並避開在投資上因為不理性而損失的機會,我認為這是最符合「快樂原則」的做法,而且方式很簡單,使用指數投資就可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