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數投資是什麼,跟ETF同樣意思嗎?
你可能很常聽過指數投資這個詞,也一定聽過ETF這項投資工具,但千萬別把這兩者搞混了。
ETF是很常用於指數投資的工具,但不是所有ETF都屬於指數投資,許多人會覺得買進美國科技ETF、低碳高息ETF都是很安全,風險很低的,這其實是很大的誤解。
指數投資是儘可能買進全市場,以獲得市場的平均報酬,不論這市場的樣子你喜不喜歡,其實都是市場上的買賣雙方,用金錢交易出來的樣子。
而其他各種主題式ETF,則是由某個經理人去編撰某個規則,然後按照那個規則來買進股票。
這兩者有很大的差別,如果那位經理人有選股能力,那他無需再設定一個規則限制自己的範圍;反之如果他沒有能力,買10檔跟買30檔的意思其實差不多。
更重要的是,不管那位或那群經理人有沒有能力,買進主題式的ETF你都得付給他們經理費、管理費。
這個費用可高可低,現在大家漸漸會注重總費用的問題,以往動輒0.5%以上的管理費已經不常見了,可能只有投資海外的比較會遇到這個問題。
不過0.3%的費用率也不容小覷,而且回到最根本的問題,你付出的經理費到底有沒有發揮效果,其實只要跟真.指數型ETF比較看看就知道。
指數型ETF指的是買進全市場,或儘可能貼近全市場的ETF,台灣來講就是0050或006208,美股則有VT、VTI、VOO等。
這樣的ETF減少了人為設定的規則,「理論上」經理費也會比較便宜,像是VT總費用率是0.07%,VTI更是低至0.03%。
而我說理論上的原因,是以0050來說,收的經理+保管費依然高達0.35%,但像006208則可以收到0.185%,所以費用率應該要低是理論上,實際還是得看各家想收多少,投資人願意買單到什麼程度。
但且不說經理費到底能少多少,在總費用計算時還有一個交易成本要納入考量,也就是你的ETF越常交易,你就得付出更多的稅費,這些費用不會真的跟你收取,而是直接從ETF裡面扣掉。
當一檔ETF有「規則」時,不時就會有舊的成分股被踢出規則,而有新的成分股被選進來,成分股一調整,就有額外的交易稅、手續費要扣。
相對的,指數ETF以持有市場全部的股票為目標,汰換的機率也就很少,只有權重的調整而已,就算是台灣50大這樣的規則,調整的機率也比人為訂定的規則還低許多。
其實調整成分股不是問題,問題是調整了真的可以比較好嗎?前面說過,市場的樣子是成千上萬的人,用真金白銀交易出來的。
舉例來說某檔ETF的規則是三年ROE大於15,這個規則誰都可以設,如果這個指標是好的、會賺錢的,那大家都會搶著買進這支股票,直到這個規則已經不適用了為止。
什麼時候一個規則會失效?當價格太高、無利可圖時,同樣的指標在15倍本益比時有效,在20倍本益比時可能就沒效了,因為本來ETF10元股票150時可以漲到200,現在買進的價格已經是200了,上漲的空間不見了。
總歸而言,你應該買進指數型ETF而不是主題式的ETF,因為主題式ETF訂出的規則很可能無效,只是徒增交易成本,而就算這個規則原本是有效的,也會因為價格被推高後而失效,反之指數型的ETF獲取的是市場平均,規則是相信市場會長期上漲,這個規則目前幾百上千年來從未失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