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產或負債,用現金流入與否可能會讓你矛盾
投資最簡單的道理就是買「資產」而不是「負債」,但除了一些很明顯的事物外,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會有點難以取捨。
舉例來說明顯的部分有股票,尤其是指數投資肯定是資產,債券大概也不會有疑問,但其他部分似乎就不那肯定了。
如果照一般的定義,能帶來現金流入的是資產,造成現金流出的是負債,那自住房因為不會賣掉,即使房價可能會上漲,還要算是負債才對。
問題是,一間自住房帶來了安定感,家人在這間房子累積的回憶,這些難道都不算數嗎?
這樣來說,養小孩也要算是負債,因為只有現金流出,如果他大了不能給你孝親費,也不能算是資產嗎?
我認為傳統的「資產」與「負債」觀念給我們一個強烈的暗示,那就是除了錢以外都不重要。
一般的書會在最後提到,我們要好好經營家庭、健康什麼的,但這種感覺就像一個老闆不斷在會議說自己多開明,而當你拿著建議去找他時卻被吼了一頓。
就有種言行不一的感覺,如果你也是單純用能帶來的價值來衡量資產的話,你肯定也會產生混淆。
我認為更好的做法是,在討論資產或負債時就要把情感價值帶入一併討論。
以這個觀點,買房當然是資產,不管是自住房還是投資房都是。
但相對來說,如果你老了只有自己一個人住大房子,家人關係又不好,每天不只觸景傷情,還有一大堆小毛病難以處理,這時這間房子就變負債了,不如趕緊賣了去租屋也好。
車子一般來講是負債,尤其是住台北捷運很方便,車子不僅要維修保養,還得要有個貴鬆鬆的停車位。
但如果你有露營就知道,租車是取代不了露營功能的,要露營你就是得有車,為了露營的情感價值,車子也可以變成資產。
即使從這個觀點來看,養小孩還是會有兩派意見,但許多人會把「帳面價值」與「情感價值」分開評估,就會產生很矛盾的心理。
例如一個很理性的人,明知道生養小孩要花很多錢,而且難以帶來收益,但同時他心裡又渴望組成家庭,或是伴侶想生養小孩。
這兩種心情就會互相糾纏,不管做了個決定心裡總是覺得有點遺憾。
但如果把「帳面價值」與「情感價值」綜合評估,知道「雖然」生養小孩很花錢,「但是」我認為成立一個家庭帶來的情感更重要;或是「雖然」很想生小孩,「但是」考慮要付出的成本,決定還是放棄。
這樣評估等於是把情感與帳面價值放在同等地位衡量,你再也不用先用理性面評估,再逼情感面的自己就範了。
延伸來說,一場旅行算是資產還是負債?買一個名牌包算是資產還負債?有些興趣很花錢,但可以幫你結交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這算是負債嗎?相信大家應該也有自己的判斷了吧。
每個人在不同情況下會有不同的決定,人多少都有點矛盾,你要做的不是消除這些矛盾,而是找到一個更遠大的目標來控制自己的花費。
例如你知道自己要定期定額兩萬元,而在達成這個目標的情況下,要買一隻哥吉拉公仔可以嗎?我認為沒有問題,相對的就算你很喜歡出國,如果預算不足的情況下,你就被迫要跟自己的退休規劃相比較。
到底是今年的出國計畫比較重要(情感與價值面),或是長期的退休規劃比較重要,相信你可以做出正確的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