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確認識「生命週期投資法」,不槓桿也能降低生命週期的投資風險

「生命週期投資法」是由諾貝爾獎得主構想出來的投資方式,並著有一本專書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》在介紹這個方法。

我得說諾貝爾獎得主也有翻車的,很多方式也都能寫成一本厚厚的書,但不代表一定很有效。

不過「生命週期投資法」的概念我認為真的有效,而且其實概念並不困難,因此在這裡只著重在概念的介紹,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書,或是我以前也做過說書影片可以參考。

我們人生收支在年輕時通常會有盈餘,並用來儲蓄或投資,接著在40歲左右,會因為買房、生子等需求而增加支出,有些人甚至會超出自己收入形成透支,要靠儲蓄來支應。

但等小孩再大一點,出了社會後而且自己還沒退休時,說不定連房貸都繳完了,經濟壓力一下子不見了,整個又有很多盈餘可以運用。

但這些錢也不能亂用,因為很快你會退休,退休後收入幾乎歸零,要靠你的儲蓄來支應退休生活。

「生命週期投資法」是以整個生命來評估投資方式的方法,傳統的配置會教你隨著年紀增加債券比例,例如20歲配20%債券,60歲配60%債券等。

但試想,20歲的小夥子資產只有10萬元,60歲的屆退人士資產可能有1000萬,也就是說,小夥子在股市曝險了8萬,屆退人士在股市曝險卻是400萬,哪個風險更大?

另一方面,小夥子預期還會工作40年以上,預期還可以靠人力賺到幾千萬的薪水,而屆退人士只剩幾年的工作時間,以這年紀如果不小心失業了,大概也只能被迫退休吧。

所以小夥子10萬虧掉10萬沒什麼了不起,再工作個幾年就回來了,屆退者在股市曝險了400萬,跌個10%40萬都可能賺不回來。

「生命週期投資法」就是想拉平這樣的差距,槓不槓桿只是一個工具,如果你也覺得以年紀決定債券比例的方式怪怪的,你至少可以先做一件事:「拉高年輕時股票比例」。

我們剛講過,小夥子10萬的股票全部虧掉其實影響不大,因為這佔他生涯收入很少很少,但我不是說可以拿去買期貨選擇權之類的,抱著全部虧掉也沒關係的想法,而是要你放心投入在穩健的標的上面。

雖然你20歲、30歲了,其實也不需要配置多餘的債券,你的工作能力就是債券,會隨著時間不斷「配息」給你。

我們藉由年輕時多承受一點風險,到了50歲、60歲時便可以累積更多資產,這些資產可以讓你進一步把股票比例降低。

例如本來到60歲時累積了1000萬,用傳統按年紀配置的方式,你有400萬在股票/600萬在債券;而使用「生命週期投資法」的概念,你可能累積了1350萬的資產,配置30%也就是405萬在股票,還有近千萬的債券幫你度過退休生活。

「生命週期投資法」最廣為人知的部份是使用槓桿,但這個方法不只是使用槓桿而已,了解精神後即使不用槓桿也能發揮功效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