槓桿投資前先做好兩個心理準備,讓你投資更有把握
很多人反對槓桿投資,但我其實對此抱持中性態度,我認為不槓桿也能達成理財目標,事實上,需要槓桿才能達成的理財目標,代表你設得太高了。
不過這也不代表槓桿是不能碰的東西,當然它有一定的危險性,但我們買房不也是靠槓桿嗎?事實上,人類社會能加速發展,主因正是取消金本位制後,讓人們可以預支未來的生產力,投入增加生產力的行為,進一步增加未來生產力,這其實也就是槓桿的一種。
我們可以說不取消金本位制,科技發展慢一點,人類還是可以生活得好好的,說不定還比較快樂,但追求更多是人的天性,因此不如先認識這項中性的工具
所以我會認為,只要你確認、相信一個投資標的是可以賺錢的,槓桿去投資並沒有什麼不對,但重點在兩個地方,一是「會賺錢」,二是「預支未來生產力」。
第一項就很有得講了,巴菲特說過2個致富原則:一、不要賠錢;二、不要忘記原則一。
所以你的標的絕不該是朋友推薦、老師推薦就好,因為別人的推薦你很難深信不疑,當狀況發生時你不知道該繼續相信這支標的,或是要怎麼調整才對,你就很難繼續相信這支標的可以帶你賺錢。
靠自己大量研究的確可以增加把握,很多投資大師就是這麼做的,但有兩個問題,首先是要投入大量的時間,能讓你賺數千萬的能力,絕不是只靠下班閒暇時間看看盤就可以精通的。
第二個問題是萬一你看的是錯的怎麼辦,我們很難保證自己都是對的,即使你有十足把握,也要思考看錯的機率。
要解決說起來也容易,分散投資就好了,但就又回到第一個問題,你哪來這麼多時間?
因此我認為要確定「會賺錢」,最好的方式還是直接使用「指數投資」,購買廣泛分散的指數ETF。
總歸而言,企業在做的都是同一件事,就是增加生產力,投資增加生產力的事物,指數投資就是投資這些企業,長期而言絕對符合「會賺錢」這個條件。
第二個條件是記得,我們是「預支未來生產力」,超出自己能力的槓桿就真的碰不得,我們買房貸都會算自己還不還得起,其他貸款也應該有同樣的考量。
我們假設你已經符合第一項法則,相信自己的投資是「會賺錢」的,所以不會自己主動停損。
但還是要思考最差的情況,如果你貸款用期貨操作,被斷頭了以後你會不會變負債,負債以後要還多少錢,你的經濟能力能不能負擔。
又或是你用信貸或質押買股票,雖然沒有斷頭風險,但如果股票遲遲不漲,每月的貸款本息會不會壓得喘不過氣來?
我就計算過,我把每月定期定額的一萬改成信貸80萬/7年期一次投入,同樣每個月投入一萬,7年後會多出19%的報酬,而對我來講每個月付出的錢是一樣的,只是由投資變成還貸款而已。
當我們認知道自己只是,也只能「預支未來生產力」時,就不會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槓桿,當然沒人想要買進後被套個七八年,因此我的投資是在疫情期間,市況不好時貸款的,並不建議在市場熱度正高,大家瘋貸款買股時來做這件事。
關鍵還是你有多相信這個投資「會賺錢」,同樣是指數投資,前後不到一年指數從18000點漲到24000點,當然是前者賺錢機會大。
當然現在來看都是過去式了,不過熊市總是會出現,而我們槓桿本來就是「預支未來生產力」,因此不預支也完全沒問題,因此如果你不夠有把握,那就等之後有把握時再執行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