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篇文獲得200萬流量,其實關鍵只有一個

前陣子我FB一篇親子文獲得了廣大的迴響,近2萬讚、700留言與2500次分享, 也算是引發了相當的討論,我那篇的大意是這樣的。

因為孩子喜歡去海生館,所以我大約是第五次安排海生館的行程,早上六點就出發約10點到館,結果發現小孩並沒有非常投入。

我第一個念頭是有點生氣,覺得辛苦開車還花錢住飯店帶你們來,怎麼一幅很無聊想走的樣子,我回想起來這樣的心態叫惱羞成怒,覺得用心白費掉。

但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為,他們來了五次,我也來了五次,館內的設施我看了五次,加上開了幾個小時的車,下了車就想用手機,因此我想,是因為我沒有表現出興趣,導致他們小孩也沒興趣吧。

隔天去義大世界,老實說遊樂園我們全家並不是非常感興趣,只是訂到便宜住宿,加上有想去outlet買的東西,但這次我演出了對各種秀很感興趣的樣子,果然小孩也跟著投入起來。

因此我那篇文章有個感觸,很多時候我們安排了覺得小孩會喜歡的景點,相對大人可能沒那麼感興趣,因此表現出來的態度會感染到孩子,孩子到一個年紀後也會希望父母也開心玩,父母沒有開心他們也就不會太開心。

這篇文章其實有很多脈絡,我是先從a想到b,再從b推導到c,最後用自身經驗驗證了c才寫成文章分享出來,我發現一篇文章大家看的角度都完全不一樣。

我覺得這篇文章之所以能有這麼多迴響,就在於裡面有很多細節可以觸動人內心,因此雖然我比較少分享寫作技巧,這裡就讓我野人獻曝分享一下。

有一部分人看了這篇文章後,留言說不要什麼都怪父母,當父母已經不容易了,為什麼還要被指指點點。

我這篇文其實只是反思沒有指指點點,但我知道在小孩子還小時,真的會父母該做什麼事的建議淹沒,這篇留言更像是為他們的壓力找個出口。

關於行程我的想法是為孩子挑選他們會喜歡的景點,然後全心投入讓小孩也感受到,全家一起開開心心的感覺。

有些人看完文章的心得會是,其實開開心心才是重點,因此挑選的前提是父母也要有興趣,這樣才能跟孩子一起玩、一起瘋。我也滿贊同這個觀點的。

不過這篇文章有一天算是失敗的行程,因此很多人會想到他們的小時候,可能被父母帶去根本不想去的地方,最後因為不感興趣還被數落了一番。

景點有很多,找到小孩會喜歡、大人也感興趣的景點最好,不是「帶」小孩出去玩,而是「跟」小孩一起玩。

有一些人則是問我為什麼不跟孩子討論,這點我也滿認同的,我接下來會試著運作看看,平常讓他們多看一些景點介紹,讓他們安排一些主行程,再由大人來串連之類的。

小孩小學前對去哪裡玩沒什麼意見,通常一個公園就可以玩得很開心了,但上了小孩就不一樣了,一下子腳酸一下子無聊,大人也要相應做調整才行。

第一天的滑手機議題不只適用於孩子,很多人也早就對伴侶出遊在滑手機很不滿了,我發現這篇文章tag另一半來看的人還不少。

第二天是比較成功的行程,這段我想勾起了很多人想到以前帶孩子,或小時候跟父母去哪裡玩的快樂回憶。

兒子在第二天晚上,說他下次還要來這個飯店,我也相信他們是因為看到爸媽可以去逛逛街而開心,一家人出遊最重要的不是行程,而是大家都好像在參與一個慶典般的儀式感,我想這些內容也是會讓大家很有共鳴的。

當然也不乏真的看不太懂文章的,例如有人說你幹麻去海生館,海生館無聊死了。有人說你去遊樂園什麼設施都不敢坐,哪有像你這麼無聊的父母等等。

一篇文章本來就有各種解讀,但不要太在意歪樓很嚴重的,因為這些真的是少數中的少數,要記得歪樓嚴重的特別喜歡留言抬槓,所以數量遠不如你想像的多,可以直接無視。

最後我想分享一個關於寫作的技巧,那篇原文我就是結束三天的行程後,回到家本來在睡午覺,睡 醒覺得有個念頭想寫出來,起床花不到半小時就寫了一千多字,想不到迴響這麼好。

雖然我說了這麼多像是細節會引發共鳴、小孩說的話如何感染讀者,但我在寫作時就只是把心裡想寫的寫出來而已,並沒有特意去塞什麼細節或是情節。

我認為這篇文章會有這麼多迴響,就在於真實的體驗與豐富的細節,但要能描繪出這些體驗或細節,需要的是大量的練習 ,不用特別學習所謂的「寫作技巧」,你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練習,或許一些寫作架構會有幫助,但關鍵還是多寫。

套句歐陽老師的話:「寫作是日常,爆文是驚喜。」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