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場有效性下的長期策略

股票市場有個非常反直覺的地方,就是當股價變貴時大家反而搶著買,反之當股價打折時大家都不想要。

這個吊詭的地方是源於市場的有效性,而我對市場有效性的解釋是「昨日種種,譬如昨日死;今日種種,譬如今日生。」

昨天發生的所有事,都會在市場表現出來,任何會導致股價上漲的因素,只要有人知道了,很快就會導致市場價格上漲,也就是所謂的「已反應」。

例如大家都知道AI發展是趨勢,也知道NVDA是很大的受惠公司,未來發展性非常好,所以如果有一套公式可以立刻算出這家公司的合理價120元,那即使你在119元買也是可以賺錢。

如此一來,大家都會選擇在119、甚至119.99以下購買,股價就會被推到接近120的數字。

而股價到達120代表已經反應了現有的資訊,沒有賺頭大家就不會趨之若鶩購買,股價也就沒有上升的動力。

當然,這是建立在有公式可以算出合理價的情況,現實情況是根本沒有公定的合理價,而是每個人心中有各自認為合理的價格。

同樣的公司,有人認為值150,也有人認為只值100,所以股價每天都在這些人的角力中浮動。

但就我們個人而言,重要的是1.你判斷的合理價合不合理,與2.你有沒有比別人更先進的資訊。

假設我們從上帝視角來看這家公司最終股價會到120元,而你的判斷是150元,那你很可能在130、140元時繼續買進,這叫個人的判斷力。

但假設每個人都是分析大師,大家都算出這支股票最終價值是120元,那就會如上面所說,股價很快被推到120元,大家都沒有賺頭。

因此要在挑選個股裡賺錢,依靠的是比別人更正確的判斷力,或是比別人早一步的資訊力。

而如果你都沒有,別忘了股票的本質是持有一家公司,公司每年賺錢後不管有沒有配成股利,都會增加公司的價值,你可以藉由長期持有一家公司來讓自己資產增加。

但回到前面講的,如果這家公司的所有資訊都被市場消化了,例如這家公司未來可能賺多少錢,有多少機率持續成長,或有什麼倒閉的可能性都考慮進去了,買進這家公司理論上跟買進其他家公司差不多。

這樣講吧,甲公司股價60元每年賺6元而且持續成長,乙公司股價100元每年賺8元持平發展,投資人想要10%的報酬時,他可以藉由甲公司成長的幅度,算出甲公司的報酬率約有12%,而乙公司則只有8%。

投資人理論上會把乙公司的資金撤出投資往甲公司,甲公司股價可能會上漲到70元,而乙公司則下跌到80元。

但股價變化以後,甲公司與乙公司的內含報酬率都是10%,雖然甲公司前景看好,但對投資人而言買哪一家都是同樣意思。

這就是前面講的「昨日種種,譬如昨日死;今日種種,譬如今日生。」

你看到甲公司前景看好、獲利可期而且股價也飆漲,但對現在來說都已經不重要,因為接下來大家要看的是資金該往哪裡去,甲公司也是10%、乙公司也同樣是10%,選擇哪個都是同樣意思。

如果你充分了解這個概念,你可能就會想,既然所有資訊都反應在市場裡了,那我隨便選一支股票應該都不會太差吧。

這也是《漫步華爾街》這本書的主要理論,在長期投資的領域裡,分析師選股的平均結果,跟用猴子射飛鏢來選股(隨機選)差不多。

如果回報一樣,為什麼要多花時間去研究股票,理論上你可以隨便選,結果不一定會很差,我們在現實生活一定也看過股票亂買的,結果不一定會賠錢就是這個道理。

理論歸理論,回到我們個人身上,我們要追求的並不是零點幾個百分點的差距,而是
1.我們能不能達成目標、
2.失敗的機率有多高、
3.要花多少時間。

雖然失敗的機率已經納入股價的考慮,例如每年賺10元但有10%倒閉機會的公司,可能與每年賺8元但只有1%倒閉機率的公司同樣都值80元,但只要8%以上的投資報酬率已經足夠,我們應該優先選擇後者,以免公司倒閉後投資血本無歸。

更好的方式是買進全市場,在幾千家公司裡肯定有一些會倒閉,但並不影響你的整體部位,而且更好的是,你不需要每天盯盤關心投資部位,動動手指定期定額買進VT、VTI或0050等ETF,接著每個月花個5分鐘,了解一下資產增減了多少就好。

經過研究,買進全市場還能降低30%以上的非系統性風險,無論市場如何波動,選擇明智且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,並堅持長期投入,就能通過時間的考驗,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