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未來的現金流:你已經擁有的隱形債券
如果我們學習用整個人生來看資產變化,把未實現的收入,也就是我們的工作能力納入考量時,會發現我們大多數的時間都是依靠未來的現金流在理財。
我們會敢於在只有三百萬現金時,貸款上千萬買下房子,正是因為我們計算過,自己未來能有持續不斷的現金流可以支應貸款所需。
同樣的,結婚、生子乃至於簽約那種長期的上課,我們都已經把未來現金流考慮進去了,即使未來可能會換工作,我們也認為自己的現金流有一定的穩定性。
仔細想想,穩定可靠的配息,不就是我們配置債券的目的嗎?既然我們的工作能力也有這種特性,我們可不可以把它當成債券的一種呢?
可以,而且很多人都這麼規劃,事實上,如我們上面所說,你可能也早就在買房子、生小孩的決定時,下意識的把未來的工作能力視作一種債券了。
而認知到這筆「工作債券」的存在其實是很重要的,因為首先你的投資配置會有完全不同的考量。
很多人會詢問需不需要股債配,有些人會說用年齡來決定配置比例,例如20歲就20%依此類推。
假設一下30歲時資產有100萬,債券比例設在30%,也就是30萬拿去買債、 70萬買股票,看起來是滿合理的配置,但加入「工作債券」後就不一樣嘍。
30歲的年輕人,如果年薪80萬,未來工作還有35年的話,至少這筆債券的價值就是2800萬。
這裡當然要算入折現,但同時薪資也有成長的空間,所以我們先簡單算成2800就好。
把2800算入這個年輕人的資產,現在他的資產裡有2830萬是屬於債券,只有70萬是股票,佔比是2.5%,會不會覺得股票佔得比例實在太低了一點。
這個情況到50歲時會有改變,到時他可能有600萬資產,其中300萬是股票,其他的300萬配置在債券,加上工作債券還有1200萬左右尚未提領,股票佔比約16%。
不管是2.5%還是16%,這可能都不是我們在規劃時想投資的股票比例,我們知道股票的波動大報酬也高,因此用年齡來決定股債配的精神便是在年輕時多承擔波動獲取報酬。
所以在我們還具有相當的工作能力時,其實不需要主動配置債券,你的工作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債券,反而應該儘可能把錢全部投入股市,才能讓資產快速增長。
股市假設一年可能波動達50%,加入某個比例的債券,波動可以降至30%,但不管是30%還是50%,在資產累積的階段你可能不會提領出來,波動大一點對你也沒影響吧,反而是報酬高不高是應該考慮的事。
再進一步思考,我們最擔心的其實是錢不夠用,2000萬下跌了50%剩1000萬,與1200萬下跌30%變840萬, 如果你的退休規劃、夢想基金需要的金額是1000萬,那後者才是你需要擔心的問題。
用較高的報酬率,讓自己資產累積更快,也更有餘裕可以面對波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