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看不見的夢想家:創夢之瞳中的逆光人生》

《創夢之瞳》是一部傳記電影,也就是真人真事,但這個劇情實在太勵志了,我看完後 忍不住又去找了主角的事蹟,發現基本上沒什麼改編,這個人就是這麼厲害。

主角名叫斯里坎特·波拉,他出生在印度鄉下的一個小村莊,村裡大多數人沒受教育務農為生,因此當他們知道小孩是全盲時,都勸父母棄養這個小孩,長痛不如短痛。

但父母沒有放棄他,後來他也展現出自己對學業的天分,不過這也招來了同學的眼紅,同學說盲人就只適合乞討,與其唸書不如學學怎麼乞討。

斯里是個不服輸的人,他被這段話激起了鬥志,事實上,他不只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,甚至還會打板球甚至是棒球,還創下了盲人擊球最遠的距離。

斯里遇到了一個好老師,這個老師是他一生的貴人,他在這個老師的教導下學業一天一天進步,但斯里卻有點膨脹。

或許不能說膨脹,他只是覺得為什麼要一直把盲人當成需要幫助的人,在公開場合給校長洗臉而已。

而校長也不是大器的人,一氣之下就把斯里趕出了學校,斯里的父母負擔不了就讀其他學校的花費,還好這位老師二話不說,直接接下了教導斯里的工作,花時間把課本文字「說」給斯里學習。

在印度本來盲人是不能唸數理科的,因為認為盲人光是要看懂課本都有困難,學習數理太過勉強,他們說「如果牛頓沒看到蘋果落下,就不會發現地心引力。」

這段話乍聽有點道理,但斯里拿起了自己的拐杖讓它落下,並說「大家都看到了枴杖掉到地下,但有幾個人算得出他落下的速度。」

其實在印度很多規定是很不合理的,像是盲人不能單獨搭飛機,後來斯里高中畢業後申請到MIT,他是MIT第一個盲人學生,但光是要去美國就費盡心思。

他在機場苦求陌生人宣稱與他同行,但沒人願意冒這個險,顯然大家都認為,盲人自己搭飛機是很危險的。

就在飛機即將起飛之際,他用了候位區示範,雖然他眼睛看不到,但對飛機的座位瞭如指掌,完全不需要別人的協助,這才上了飛機。

有人說過,印度有2%的盲人,但有98%的人看不到。

我想這句話有兩種解讀,一是有2%的人是眼睛真的看不到,但有98%的人是沒有打開心眼,沒有用心生活。

第二個解讀是,印度有2%的盲人,而其他98%的人對他們視而不見。

大家好像完全忽略了盲人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,也會渴望生活、學習,他們也需要受教育、有工作或是搭飛機,但在斯里之前這些權利仿佛都不存在,就像這些盲人不是印度國民一樣。

美國就不一樣了,斯里在那裡如魚得水,同學對他都很友善,在必要時協助他,但平常就只把他當成有點特別的一般同學對待。

從劇中真的覺得斯里雖然眼睛看不到,但對許多事看得非常透澈,他畢業後看出環保紙的市場,找了夥伴創業至今,身價已經超過750萬美金。

而他能走到這裡,也多虧了他不服輸的態度,他對任何事都不服輸,小學被罷凌時他不退縮、在被拒絕進入高中唸理工時勇敢提出訴訟、被拒絕搭機時不放棄、創業時更是勇往直前,但這種態度也讓他吃到苦頭。

他在創業小有成功後內心有點膨脹,而且因為不退縮的習慣,對身旁親近人的勸告也視而不見,但他忽略了一件事,那就是他這一路以來並不是全靠自己。

即使是求學階段有人會霸凌他,但大多數的同學是會配合他、幫助他的,雖然他改變了許多印度的制度,但這也是有許多人願意聽進他的話做出改變,這也是一種幫助。

更別說他的老師、他的夥伴,誰不是為斯里付出許多,少了這當中任何一個幫助,斯里也走不到今天。

其實不管是不是盲人,我們生而在世都受到許多幫助,家人、同事的支持,乃至於整個社會制度才讓我們可以適性發展。

但受到最多幫助的斯里,有一段時間卻看不到這樣的事實,還好他覺醒得快,這也讓他在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卓越企業獎(特殊組)時,上台發表了一段感人的短講。

他說「斯里坎特·波拉不是重要人物,請不要受我啟發,請當盲人的拉維、德維卡或蘇瓦迪吧。」——這是他人生中三個貴人——「也許你們會造就很多個斯里坎特·波拉。」

最後他退回了這個獎項,因為這個獎項雖是他的夢想,他希望自己值得獲得「一般」的獎項,而不是「特殊組」的獎項,他不認為自己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,想靠實際表現獲得肯定。

如果你身邊有人先天條件與別人較為不同的,相信這部片可以給他很多鼓勵,非常值得一看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