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股市跌了又怎樣?我的投資是背景音樂
最近才知道,原來科技股跌得很重。
的確我有看到台股跌了好幾天,但事實上就算從24000算到22000,跌幅也不到10%,而我在美股買的是VT、甚至還買了一些債券與中國股市,所以整體而言沒什麼感覺。
不是說要炫耀我有多厲害,事實是我平常真的沒什麼在關注我的持股怎麼了,因為就不打算買賣,看了也沒什麼用。
我前幾天寫了一篇文,關於投資你應該當成「背景音樂」就好,不要太過糾結短期的漲跌,因為漲了你也不會因此直接退休,跌了你生活(應該)也不會陷入困境。
再講白一點,就算你神乎其技抓到這次的轉折點,大多數人還是無法財富自由,只是股票帳面金額會增加一點而已。
我反而覺得你如果在這波下跌中覺得壓力很大的,可以考慮一下配置的概念,目的不是讓你接下來不會再遇到下跌,而是讓你在下跌時舒服一點。
例如某些科技股跌得特別慘,但一個月內台股大盤跌不到5%、美國標普500下跌7%,就算是追蹤科技股的納斯達克指數,其實也”才”下跌10%。
如果你這樣會受不了的,在熊市時可能大盤整體要下跌30%以上,到時你肯定會更加痛苦。
最簡單的配置就是VT,近一個月VT下跌不到5%,比起納斯達克乃至於個股,這應該不太容易造成心情的影響了吧。
但一體兩面的是,即使算上這一個月的下跌,VT在5年的總報酬約不到80%,而納斯達克指數高達120%左右(跟台股差不多)。
但如果你只當成背景音樂的話,我們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舒服、心情愉悅,才能專心去做我們喜歡、未來也可能增加收入的事嘛。
VT相對而言比較穩定,再加入債券的話還會更穩定,在牛市時報酬肯定比較低,但在股市下跌時就會看得出來穩健了。
5年120%代表年報報酬率約17%、5年80%的年化報酬是12%,兩者在歷史上都算是偏高,不能期待接下來的20年都能有這樣的表現。
而我們投資的關鍵,其實是報酬「夠不夠」而不是「高不高」,我們都是想達成某種財務目標,例如60歲時有1500萬之類的,而不是每年報酬率要有20%、30%,這沒什麼意義。
1500萬說難不難,每月存下15000的話,26年就有了(指數投資8%年化報酬),如果你現在理財小成,有個200萬資產,放個26年也會變1500萬。
目標應該放在1500萬夠不夠,60歲後你打算繼續工作嗎?還是你打算去環遊世界呢?
不要把目標放在報酬率要多高,因為就算今年拿到15%,明年你會期待20%、25%,但股市就是有漲有跌,如果明年報酬率是-10%你會很痛苦。
如果你有年化報酬的概念,會知道今年下跌10%、20%又如何,我們的目標是在20年、25年內達到某個金額,使用指數投資工具已經可以達成就已經夠了。
再強調一下,這並不是躺平,而是你可以把時間用在自己更喜歡的事情上,通常熱愛的一件事,最終也能幫你帶來收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