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的熱情與選擇:從安樂死到精神疾病的省思

最近看到幾個看似無關的消息,但串起來讓我對於生活乃至於生命的本質思考了很多。

第一個消息是諾貝爾獎得主、行為經濟學之父——丹尼爾.康納曼去年離世原來是主動選擇的安樂死。

第二個消息是林奕含生前在婚禮的致詞影片流出,內容其實早就是公開的,只是因為影片的關係最近讓更多人被推播到。

林奕含在婚禮上對於自己有憂鬱症直言不諱,不時還穿插了幽默的言辭,但實際上自己連微笑都稱不上,可能如她自己所說的,失去了快樂的能力,更準確的說是失去了熱情。

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,不過我就在思考,如果一個人活得這麼不快樂,強求自己一定要活著的意義是什麼?

她的內容有提到說,如果親人得了白血病,你不可能跟他說那是因為你意志力不夠、或是不要一直去想白血球的事,你的手指甲不是長得很好嗎等等的話。

我就想到如果這個親人與病魔纏鬥了十幾年最後離開了,大家可能會覺得欣慰,因為覺得他終於解脫了。

但精神疾病卻沒有這種待遇,甚至還要加上宗教、親情各種枷鎖,試想國外安樂死已經實行多年了,但很多國家是最近才在討論納入精神疾病就知道,人們對於精神病還是有些誤解吧。

「很多人問我說為什麼要休學1次、2次?為什麼不用工作?沒有人知道我比任何人都不甘心,這個疾病它剝削了我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切,我曾經沒有空隙的與父母之間的關係、原本可能一帆風順的戀愛,隨著生病的時間越來越長,朋友一個一個離去,甚至沒有辦法唸書,天知道而我多麼地想要一張大學文憑。」

聽完真的覺得滿難過的,雖然我自認是個滿樂觀、抗壓性不錯的人,不過我也認為如果生不如死的時候,選擇要不要活下去應該是人權吧。

第三個消息則是大家都知道的家寧新影片,我會把這個影片連進來是因為,我當天看完了家寧的影片,不過才4分鐘的影片我覺得非常漫長,看完後什麼想法都沒有。

後來晚上看了林奕含的影片,15分鐘的致詞感覺一下子就結束了,然後我又有10分鐘左右說不出話,接下來幾個小時都在想著影片的內容。

我想兩者的差距除了運用文字的能力差別以外,家寧的影片沒有靈魂,用空泛的文字表達出她也很難過,相對的林奕含的影片其實沒有針對自己多難過、多痛苦,而是把真實的痛苦用簡單的比喻形容出來,聽完會真的感同身受。

所以,我想家寧的影片會這麼沒有靈魂,可能是因為她並不是真的這麼難過、沒有這麼糾結,其實透過文字或影片真的感覺得出來。

當然也有另一個角度,那就是她真的已經被控制到無法反抗,這部分我們無從得知,但我就想到這樣的生命是否是值得的。

不管家寧領了多少薪水,她的物質生活是非常優渥的,但他的影片就是看不出熱情,不只是事件後,連事件前的影片也是如此。

這樣的生活真的也沒什麼好羨慕的,我想生命的意義就是熱情吧,大至改變世界的志向,小至努力工作改變自己的生活,重點都不是在於賺了多少錢或是影響力有多大。

我認為重點在於努力實踐的過程帶來了良好的結果,好的結果更推動了想更努力的熱情,最終這個熱情才是我們該追尋的目標。

三明治先生
三明治先生
文章: 875